(一)加快“两化融合”。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两化”的融合发展是支柱产业提升的重要驱动。以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等为切入点,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和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个领域的应用。依托物联网示范企业和区域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快 “数字苏州”建设,使“数字苏州”的水平处在领先地位,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二)加快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我市支柱产业,通过关键设备数控化、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新产品及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采用国际标准,加大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实现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着重对装备制造业实施工业装备数控化改造,推广应用现代数控技术改造企业现有重点关键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实现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同时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综合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提升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水平。在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应用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环保水平。在冶金行业加快推广应用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智能化控制技术,连续生产工艺监控技术和通讯技术,连续生产过程综合优化控制技术。轻工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增强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能力。纺织行业推广应用纺织专用CAM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
(三)加快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为支柱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提高我市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建立产品检测试验平台,建立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综合和专业性服务的中介服务平台,为支柱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综合服务,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行业检测中心、公共检测服务机构;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中心、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挖掘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基础,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使之成为支柱产业提升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加快品牌建设。继续构建优良的名牌建设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实施传统产业创名牌的政策措施。把品牌带动战略作为推进支柱产业提升的重要着力点,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着力打造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放大品牌带动效应。深入推进质量振兴战略,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夯实创建名牌的质量基础。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承担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强质量、标准、认证等公共平台建设,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五)加快产业集聚。围绕沿沪宁、苏嘉杭高速公路以及沿长江、沿沪浙、沿太湖的“两轴三带”总体产业分布格局,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集聚发展格局。
进一步确立沿沪宁、苏嘉杭高速公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打造做强产业链高端。逐步形成以研发中心、管理总部、销售总部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发挥对周边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各地发展现状和优势,引导形成沿江、沿沪宁高速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区。做强沿江、沿沪宁高速的风能设备研发制造基地,沿江、沿沪的重型特种装备制造基地,沿沪苏浙高速的纺织机械、电梯及配件产业集聚发展区。培育壮大沪宁高速沿线的民用航空产业发展集聚区。围绕轻工产业、产品的提档升级,形成以沿江、沿沪宁高速为主的食品加工基地及纸制品生产基地。完善以沿沪为主的自行车及配件制造基地及以沿太湖为主的小家电生产基地的集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以张家港、吴江为主的纺织生产加工,以常熟、太仓为主的服装、家纺产品生产加工,以吴江、相城为主的化纤生产的集聚发展优势。强化沙钢集团、永钢集团、苏钢集团三大生产基地的集聚优势。围绕沿江布局的原则,着力培育形成几个安全、环保条件好,能耗水平低,产品精细化、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化工生产集群。在大力推进产业集聚过程中,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其对特色产业基地的促进作用。
(六)加快地标型企业培育。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培育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标型”企业集团。重视龙头企业引进和产业链打造,把握当前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机遇,利用我市人才、区位、资本、配套生产能力和专业化服务队伍的综合优势,将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研发基地、企业总部等吸引到我市,加快产业的纵向整合。引导企业通过股权收购、产权受让等各种形式,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并购重组。在做大做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谋求裂变增长。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自身或其控股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地标型”企业。
(七)加快“走出去”步伐。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