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及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功率半导体元器件、液晶显示器产品(包括TFT显示器)、光显示器(包括O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驱动器件、片式元器件、光器件产品、开关电源模块等产品,实现产业技术水平和产能的进一步提升。通讯产业: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契机,重点发展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包括公共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基站和手机、集群通信产品)、光纤通讯领域内的主动及被动元器件、光纤通信系统、数字程控交换机、智能网产品及软交换产品、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产品、多媒体通信产品等,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力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等产品领域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鼓励发展新一代移动计算和无线上网产品、消费类电脑产品、服务器产品、专用计算机设备等产品,支持龙芯CPU产业化项目,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生产、研发基地。
(二)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产业: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制约,形成市场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品比重,提升产品研制开发、配套能力。重型特种装备:重点发展重型非标压力容器成套装置及大型铸锻件、风力塔架及船舶附件、船用配件、冷箱、增速机、减速机、船舶低速柴油机曲轴、大吨位航空精密模锻液压机等。精密机械制造:鼓励集成式低速大力矩永磁同步电动机及伺服控制系统、五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自动化机械手冲压线、重型数控轧辊磨床、焊接机械人成套装备、数控平面激光切割机、特种工业缝纫机、高性能纺机技术和主机设备等研发制造。电力设备制造: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核电设备制造等。
(三)化工产业。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生物农药、医药化工、能源化工、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学产品。着力引导形成以有机氟、有机硅、纳米材料为“龙头” 的有机氟化工、有机硅化工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生物技术药物、代糖品种、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为“龙头” 的安全、高效、功能化生物化工产业链;以高效化肥和新型农药为龙头的低毒高效、低残留现代化农用化工产业链;以“三药” 中间体、电子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印染助剂等专用化学品为“龙头”的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链。
(四)纺织产业。化纤行业:采取纳米改性等新技术,开发功能型、环保型差别化纤维及再生纤维。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的复合双组份短纤维和特色长丝。棉纺行业: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 交织面料, 重点开发各种产业和装饰用面料,进一步拓展纺织品面料的使用领域。毛纺行业:鼓励采用新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无接头纱比重。积极开发高档纯毛面料和化纤仿毛面料,向高端产业链延伸。丝绸行业:重点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的高档真丝产品。提高新型丝绸印染和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开发新型高档化纤仿真丝产品。服装制造:鼓励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增创国内、国际品牌。印染行业: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抗静电、阻燃、仿真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大力推广高品质、低能耗、低污染的转移印花、数字印花、冷染印花等节能节水新型印染技术。着力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开发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
(五)轻工产业。结合苏州轻工业发展现状,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纸制品制造:鼓励高档铜版纸、特色文化用纸、特殊纸、高档包装用纸的生产以及中高档日常生活用纸制品形成规模;食品加工制造:支持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营养性、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自行车制造:鼓励企业在满足市场大众需求的基础上,加大新材料、新工艺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用,开发融交通、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新概念自行车和各种功能性其他用车。加大电动自行车在新型电池、电机、制动安全部件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日用小家电制造:鼓励采用新型节能技术,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绿色环保产品。
(六)冶金产业。黑色金属:积极采用超细晶粒或微合金化工艺,加快建筑用超细钢丝产业化,重点开发高档次、高强度、抗震、防震、耐腐蚀的三级、四级建筑用棒材。在高压管用板材、高强度轿车面板、高压锅炉钢、锚链钢等开发上有新的突破,提供机械、船舶、汽车、军工等行业急需的高端特殊用材。发挥在热卷板、宽厚板生产线工艺装备上的技术优势,重点开发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高钢级船板钢和高强度机械工程用钢,为高速铁路、油气开发和长距离输送管道建设以及造船业发展做好配套服务。加工推进产品的深度延伸加工,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有色金属:加快拓展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配套的产品门类,重点发展高档涂层铝箔,超薄型铝箔和铝箔复合材料、高质量大盘重内螺纹铜管、环保铜水管、易切削铜材、铜丝及精细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等制冷系列用铜水管等深加工品种,加紧研发太阳能、射频电缆、微电子行业用无氧铜管材及高精度铜合金管、棒、型、线材等高端产品,扩大铜材产品的国产化规模,形成有较大影响力和特色的“精品铜加工产业集群”。
四、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