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纺织产能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迫切要求纺织行业改变过去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一是引导纺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切实防止一般性产能大规模盲目扩张。二是通过产业调整资金扶持、研发中心平台建设、信贷倾斜等政策措施,加快技术进步和改造步伐,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支持纺织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高附加值纺织品比重,提升纺织品服装档次和竞争力。三是引导企业提高化纤使用比例,调减耗棉多的低支纱产量,鼓励新型纤维的多元化开发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五年来我省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棉花质量检验新体制基本建立。全省569家具备棉花加工资格企业,有361家(台套)企业列入棉花加工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规划,其中97%的企业已完成改造。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棉花加工业结构,加快小包棉退市步伐,合理布局加工能力,全面完成我省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任务。一是明确我省小包棉企业退出时间表。延长我省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过渡期2年,按照“积极引导、扶大限小、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引导小包棉企业通过转产或与大包棉企业重组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场,即小包棉企业到2011棉花年度结束(2012年8月底)将全部退出市场。二是2年过渡期内棉花加工资格证实行双证管理。修订实施新的《山东省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纳入国家棉花加工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规划,已完成更换400型打包机及条形码信息管理系统等辅助设备和配套加工工艺更新改造并经验收合格的企业,换发国家统一规格的《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证书》,有效期到2015年8月底;其他企业仍使用原规格的《山东省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证书》,有效期到2012年8月底。三是建立棉花加工业动态管理机制。各市对本市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棉花种植区域发生变化的市要及时调整加工企业规划布局,对未按期完成改造的企业2011年3月底前提出调整意见;建立大包棉加工企业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两年未开展加工业务、不履行质量义务等的加工企业,要劝其退出,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大包棉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严格执行“扶大限小”政策。国家收储、铁路运输以及期货、电子撮合交易只允许大包棉参与,小包棉不得参与,农业发展银行停止对小包棉企业提供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