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强化政产学研金合作
--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发布《产学研合作项目指南》,定期在全市广泛征集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定期向社会发布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定期开展科技合作洽谈和技术对接,将科技合作长期化、制度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研究设立产学研合作政府专项资金,重大产业化项目向高校、科研院所开放,鼓励与企业共同承担各类科技计划。积极推动高校参与各种类型的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向产业化过渡的无缝衔接;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与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或成立校(院)企科技合作机构,逐步形成技术转移体系。在“三农”科技、民生科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成熟技术的推广及规模化应用示范,推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专利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逐步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科技与金融互动合作机制。利用银行贷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开展诸如链式融资、短期融资券、小企业主贷款、集合贷款、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项面向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把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有机结合,把产学研合作链进一步向金融领域延伸。
在“省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的基础上建立“政产学研金联席会”,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研、教育、生产、金融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制定与完善政产学研金联席会运行与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项目实施情况,把合作层次高、市场前景广、投资回报好的项目及时推荐给金融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实现企业和金融部门“双赢”。建立与完善产学研金合作项目专项基金,对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正式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产品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合作项目给予资助。建立科技部门推荐、政府资金引导、银行独立审贷的联合工作机制,使产学研活动主动化、系统化、制度化。
4.加强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与应用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石家庄优势学科和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全市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优势产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加速石药集团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条件建设,尽快形成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优势。积极组织装备制造业创新方法、卫星导航技术与设备、轧制设备及工艺等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建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到2015年通过市级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85家。
--大力发展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大力发展专业化资源共享平台,构筑重点专项技术研发设计平台;建立起大型科学仪器、设计、计量测试、标准化、科技文献等技术资源的区域开放共享平台。以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研究探索行业研发平台建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合作、技术入股或投资兴办企业或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加快发展和建设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联合体等,完善开放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形成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以及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开放共享的科技条件平台网络系统,建立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为指导思想的创新主体合作机制,逐步形成技术转移体系。
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奖励制度,认定的科技成果在作价入股、职工工资、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鼓励转化职务科技成果。
以石家庄科技中心、石家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大力扶持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入孵企业加强评估考核,对重点企业扶持上水平。启动石家庄科技中心二期工程,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类等高科技企业提供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生产的孵化服务,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创新要素聚集。
--加强创新平台协调运行管理。根据平台性质及不同定位,分别制定相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各平台可根据实际采取股份制、理事会和会员制等多种有效运作模式。加强对平台运行机制的研究,打破条块分割,推动隶属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以激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增量,明确平台的利益引导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协同作业机制、技术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形成联合、开放、共享、流动、竞争、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5.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
--优化空间布局。将全市规划为都市区、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区。都市区包括主城区和藁城、正定、鹿泉、栾城四县(市),重点是城乡地区的全面对接,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外部分工与竞争的综合实力,率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西部山区包括赞皇、井陉、灵寿、平山、行唐5县,强调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建设成为全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东部平原区包括新乐、无极、深泽、辛集、晋州、赵县、元氏、高邑,针对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情况,强调关注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科技进步。一方面以科技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引导科技资源向县区和农村流动,推动全社会把产业、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配置到“三农”工作当中。加强县区科技(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县(市)、区科技会商工作机制。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重点围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研发和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建设,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向市区、周边县(市)集中,优势集群农业向平原县(市)集中,高效生态农业向山区县集中。
另一方面以工业化、产业化促进县域产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以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要实施城市企业投资带动,积极引导城市工商业到农村投资兴业。要实施产业链带动,把企业的产业链尽可能地放到农村,扩大农民就业。要实施园区带动,推进各县(市)、区工业园建设。大力推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69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和3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建设,将资源型产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型,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以产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