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环境正在优化。近年来,郑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
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郑州市知识产权条例》等地方科技法规,制定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郑州的意见》(郑发〔2009〕16号)、《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郑政〔2009〕21号)等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营造了较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以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幅度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并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但从整体上看,郑州经济仍然是资源主导型经济,外延增长、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大批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和活力,缺乏增长方式转型的内生力量,与建设"三化两型"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从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看,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2009年,郑州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为39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18%,低于全国1.5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长沙(1.31%)、武汉(1.4%)、济南(2.03%)、太原(2.2%)等周边省会城市。全市只有一所大学列入国家211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一家,两院院士仅有10人。能够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较少,创新主体发展水平较低。2009年,全市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不足35%,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仅有3家;大量中小企业没有创新战略,没有创新平台,没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低,研发人才缺乏,缺乏创新能力和活力,难以承接高端创新成果。
院(所)校资源承接能力薄弱。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驻郑高等院校和研究开发机构的人才、技术、产品优势和创新能力,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和深入。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转化能力不强,同时,产业承接能力不足,高端军民两用技术不能为地方利用,优势学科、技术领域与本地产业没有形成有效对接,不能适应郑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多重重大需求。高新技术产业带动能力薄弱。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链较短、附加值低,企业间关联度低,骨干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数量不足的问题。
创新、创业的融资能力薄弱。支持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科技投入不足。政府科技投入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带动、引导作用不够显著。多元化、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局面还远未形成。
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除高新技术企业以外,相当一部分资源依赖型、处在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领导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企业家,创新意识淡漠,缺乏对知识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缺乏对新思想、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