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力推进城镇化。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共同发展。优化全区城镇体系布局,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骨干,特色小城镇为节点,重点培育沿包兰铁路、京藏、银青高速城镇发展主轴带和沿宝中铁路、101省道城镇发展二级轴带,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网络化、开放型城镇体系。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园林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总量规模和配置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 “十二五”期间,改造、新建城市道路670公里,新建自来水厂9座、污水处理厂24座、集中供热站65座,燃气供气站14个、垃圾收集处理站(场)11座、城市公园35个。大力推进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把加快沿黄城市带和黄河金岸建设作为推动全区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新引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川济山,引领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明确沿黄各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积极推进银川“两宜”城市、石嘴山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吴忠滨河水韵城市、中卫市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做优做强平罗、贺兰、永宁、灵武、青铜峡、中宁等中小城市,重点抓好石空、金积、掌政、红果子、陶乐等沿黄小城镇建设,争取列入西部大开发百县中心镇建设工程,积极培育工业主导、旅游服务、商贸流通、资源开发等特色突出、功能多样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增强小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辐射功能,发挥小城镇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就地吸纳农村人口的重要作用,推进城镇化。加快“五优一新”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提升经济实力,把沿黄城市带建设成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区。加快推进区域“六个一体化”和交通运输、通信、金融、旅游、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城化,提高要素聚集度,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特色产业集中,中南部地区人口向沿黄区域集聚,沿黄城市带内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打造以银川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和以四个地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到2015年,沿黄城市带城镇化率达到69%,城镇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区的84%、92%以上。继续支持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重点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固原、海原、同心、盐池等城市新区建设,提升泾源、隆德、彭阳生态园林城镇建设水平,扩大三营、兴隆、泾河源、将台堡等中心镇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和呼应沿黄城市带发展的能力。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把推进中南部城镇化发展与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和沿黄城市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沿黄地区和本区域中心城镇集中,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良性发展机制。
(十四)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坚持以培训促转移,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山区移民等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推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强在岗农民工培训,进一步提高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加快破除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积极解决农民工居住、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环境。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法制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文明卫生意识和城市公共生活意识,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