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品牌建设。坚持“以质取胜”、“质量兴市”的思想,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引导和激励企业走名牌发展之路,帮助和指导企业通过争创名牌夯实标准化、计量、质量基础工作,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 平和产品质量上档次、上台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努力争创国家、部、省级优质工程奖,争取早日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四川名牌”产品达32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四川省著名商标达26件,并设立市长质量管理奖,促进内江经济快速发展。
(五)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实施的工作格局,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内江全国标准化委员会(SC/TC/WG)建设,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努力使内江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旅游企业中建立3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在餐饮行业中建立2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
(六)完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强化源头质量监管,继续加大重点产品和食品的监管力度,增加监督检验频次,及时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做到有预防、有预警、早发现、早处理;加大处理力度,提高监督抽查工作的威慑力;开展专项整治,并定期组织生产企业负责人开展质量分析,分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寻求提高产品质量的办法,达到监督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提升一个行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目的。加强节能监管,帮助指导内江市高耗能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积极开展锅炉房节能管理达标、锅炉水处理达标、节能技术改造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工作,服务内江节能减排。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保护名优产品,整顿和规范内江经济发展环境。
(七)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质量监督机构及质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专业人才。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人员和质量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与内江五大支柱产业、七大工业园区以及现代化农业和工程建设发展相适应的质量技术检测支撑体系,加强肉类制品和食糖两个省级检验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新建省级减振器和汽车零配件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努力打造川南第一大检验基地。
(八)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激励机制,加大质量安全投入,设立“市(县)长质量管理奖”。表彰质量先进企业和在质量教育、质量科研和质量攻关及质量宣传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首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首次获得国家出口免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的企业,奖励10万元;对首次获得“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出口名牌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承担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奖励30万元、10万元”(内委发〔2008〕22号);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承担单位奖励5万元、省政府质量管理奖奖励5万元、市长质量管理奖奖励5万元、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根据上级项目资金下达文件或政策规定以及财力情况安排配套相应资金。奖励及配套资金由受益财政负担。市及县(区)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加大对质量振兴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检测中心建设、监督抽查、标准化工作、打假治劣举报奖励等经费的投入力度。落实与质量兴市配套的信贷、税收、土地等激励政策,支持生产要素向质量信用企业流动。完善企业质量信用评级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对符合信用贷款条件的质量信用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引导公共资源向质量信用企业流动,在重大设备采购和政府采购活动中实施质量信用准入制度。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