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依托我省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各类开发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和商务环境,重点承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转移。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在川投资,设立区域总部、建立研发中心、建设制造基地。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以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为目标,全面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全面深化川渝合作,促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把成渝经济区建成全国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建立健全省际开放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与周边省区市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能源、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共同开发,实现协同发展。继续扩大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区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台的经贸投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十一)加快振兴灾区经济,增强长远发展能力。
全面推动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是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要编制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以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修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改善发展条件,提高长远发展能力,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灾区产业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发展条件,优化提升灾区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撤并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长期合作机制,推进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对口支援省市产业转移,将灾区产业合作园区建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促进灾区民生改善。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灾区群众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努力扩大灾区就业。加强对口劳务合作,强化灾区劳动力技能培训。把新村扶贫、劳务扶贫、连片扶贫等扶贫工程与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在灾区选择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区域扩大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实现灾区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的转变。以“三基地、一窗口”为重点,建设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加快灾区生态修复。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加强地震灾区次生灾害防治,对不具备基本耕种条件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环境功能。对环境特别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促进灾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名 词 解 释
1. 两个加快: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决策。
2. 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中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要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一枢纽”,就是指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就是指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四基地”,就是指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3. 一极、一轴、一区块: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省政府对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提出建设“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区域发展格局:“一极”,即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主要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资阳、遂宁、乐山的部分县;“一轴”,即成渝通道发展轴,主要包括自贡、宜宾、南充全市,以及泸州、内江、乐山、遂宁、广安的部分县;“一区块”,即环渝腹地区块,主要包括达州,以及广安、泸州、资阳、内江、遂宁的部分县。
4. 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开放合作战略。“三向拓展”包括:突出南向,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为纽带,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加强东向,依托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强化对日韩等东亚市场的开拓,积极拓展欧美市场;畅通西向,大力开发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四层推进”包括:扩大区域合作,以分工协作和整合资源为主题,努力加强西南协作和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以互动共进为主题,共同建设成渝经济区;促进泛区域合作,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合作,加强与中部省市的合作和与台港澳的合作;参与国际区域合作,以拓展市场、互补发展为主题,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5. 三基地、一窗口: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四川考察灾区时提出,把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6.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指力争从2009年到2016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069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项目实施后,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约100亿斤,超过目前全省粮食产量的10%,从根本上解决四川“靠天吃饭”的问题。
7.“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以长江、嘉陵江、岷江、渠江为干线,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为枢纽,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内河水运网络。
8. 中国白酒金三角:是指以最佳酿酒纬度带的长江(宜宾-泸州)、岷江(宜宾段)、赤水河流域为核心区域;在涪江和岷江流域沿线,以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等地为承载点的延伸区;以位于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及高原地带,主要包括巴中、内江和凉山等地为协作区的空间范围。这一地区共同特点是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酿酒环境,特别适合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古窖池群中微生物共同构成立体的微生物群落,拥有丰富的窖泥资源,且在白酒产业和文化名镇的结合发展上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地域资源与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