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标解释
1.工业增加值(1.1.1):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工业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组成。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
2.工业总产值(1.1.2): 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3.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1.1.3): 指开发区内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二三产业主要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总额。
4.企业利润总额(1.1.4):指开发区内所有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
5.上缴税金总额(1.1.5):指开发区内企业上缴国家税收部门以及地方税收部门的税金总额,包括关税和海关代征的其它税收。
6.进出口总额(1.1.6):指开发区内企业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和。
7.历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7):指开发区历年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全社会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的累计总额。
8.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8):指开发区当年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全社会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总额。
9.累计吸引合同外资总额(1.1.9):指开发区经国家或本市外资主管部门批准的合同外资金额的历年累计数。
10当年实到外资总额(1.1.10):指评价期内开发区经国家或本市外资主管部门批准的新增外资注册资本,以验资报告为准。
11.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1.1.11):指境内投资者作为出资向企业投入的资本,以验资报告为准。
12.注册企业总数(1.1.12):指注册地址为所在开发区的企业总数。
13.期末从业人员人数(1.1.13):指期末开发区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等。
14.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2.1):指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年度同比增长率。
15.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2.2):指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年度同比增长率。
16.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增长率(1.2.3):指开发区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年度同比增长率。
17.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率(1.2.4):指开发区全部企业利润总额年度同比增长率。
18.上缴税金总额增长率(1.2.5):指开发区全部企业上缴税金总额年度同比增长率。
19.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2.6):指开发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同比增长率。
20.进出口总额增长率(1.2.7):指开发区企业进出口总额年度同比增长率。
21.园区销售利润率(1.3.1): 开发区所有企业利润总额/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
22.人均劳动生产率(1.3.2):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
23.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1.3.3):开发区根据产业定位确定的主导产业产值/开发区工业总产值。
24.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3.4):指开发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年平均数。
25.工业用地(工业产值)产出强度(2.1.1):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开发区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是指已经建设并通过竣工验收的工业建设用地面积。
26.工业用地利润产出强度(2.1.2):开发区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开发区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
27.单位土地税收产出强度(2.1.3):开发区全部企业上缴税金总额/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是指已经建设并通过竣工验收的国有建设用地面积。
28.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2.1.4):开发区历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29.综合容积率(2.1.5):指截至评价时点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30.综合建筑密度(2.1.6):指截至评价时点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31.尚可出让工业用地面积(2.1.7):指期末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剩余可用于工业项目建设的未出让土地面积。计算公式为:
尚可出让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已出让工业用地
32.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2.2.1):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
33.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2.2.2):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总产值。
34.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2.2.3):1-(当年单位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上年单位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
35.单位生产总值新鲜水耗(2.2.4):工业企业取新鲜水总量/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取新鲜水总量: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鲜水量(生活用水单独计量且生活污水不与工业废水混排的除外),它等于企业从城市自来水取用的水量和企业自备水用量之和。
36.是否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含正在创建/通过验收)(2.3.1):指开发区是否是正在创建或已完成验收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37.环保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3.2):年度环保投入资金金额/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2.3.3):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39.单位生产总值COD排放量(2.3.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40.主要污染因子排放达标率(2.4.5):环保部门确定的园区主要污染因子排放达标率。
41.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数(3.1.1):承担所在区县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任务数量。
42.高新技术企业数(3.1.2):经市科委等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
43.高新技术企业占比(3.1.3):高新技术企业数/全部注册企业数。
44.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3.1.4):已投产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已建成工业用地面积。
4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3.1.5):开发区在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工业总产值。
46.区内企业拥有专利数(3.2.1):指截至报告期末开发区内各类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期末拥有的、经国内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专利件数和授权数。
47.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3.2.2):开发区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
48.入选国家和本市相关人才计划的人员加权合计数(3.2.3):开发区内企业拥有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入选国家“领军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享受国家级特殊津贴等经国家级认定的人员,以及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和 “千人计划”、享受市级特殊津贴等经市级认定的人员,分别按照2、1的系数计算的合计数。
49.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3.2.4):指在开发区内所有从业人员中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占区内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50.研发人员比重(3.2.5):开发区内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研发人员数/全部从业人员数。
51.研发中心(机构)数(3.2.6):开发区内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研发机构数。包括指经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其形式可以是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企业,也可以是设在企业内部的独立部门或分公司。
52.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数(3.2.7):经市科委等部门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数。
53.是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3.3.1):开发区内是否建立促进高新技术领域小型、微型企业成长的专业孵化器。
54.是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平台(3.3.2):开发区内是否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小额贷款、信用评价、股权投资等融资促进平台。
55.是否建立创业投资服务机构(3.3.3):开发区内是否建立促进企业创业发展的中介服务机构或融资服务机构。
56.园区集团总部和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以及上市公司加权合计数(4.1.1):指报告期末大型集团公司总部数、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数、注册企业中上市公司数按照2、2、1的权重计算的合计数。
57.园区世界500强企业数(4.1.2):指报告期末世界500强在区内分别投资的企业数。
58.园区是否具有国际开放口岸(4.1.3):开发区是否具有经口岸管理部门认定的国际开放口岸,且海关、海事、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已在区内设立办事机构。
59.园区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入(4.1.4):指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实际用于煤气、电力、蒸汽、水、邮电通信等设施的线路管道系统和机械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道路桥梁、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以及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历年累计投资完成额与园区不可建设土地以外的土地面积之比。
60.园区是否编制完成所在区域控详规划(4.2.1):开发区是否编制完成所在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61.是否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2.2):开发区是否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62.是否为国家级开发区(4.2.3):开发区是否经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开发区。
63.是否认定为上海市品牌园区(4.2.4):开发区是否经市品牌园区推选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品牌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