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濮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濮政〔2010〕1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濮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濮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体系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制基础和机制保障。建设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根本要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濮阳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濮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濮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创新型濮阳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 201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2项。2009年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为510件和287件,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2%和59%。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9家。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9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家。全市县级以上科研机构8家。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出台了加快自主创新的重大措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9%提高到2009年48%。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5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我市自主创新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建设创新型濮阳、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讲,我市自主创新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还不适应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一是全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不少地方和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有些企业不愿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认为当前通过低价竞争、粗放生产方式尚有一定的市场生存空间,没有真正把科研投入和自主创新作为长远战略来考虑,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09年,我市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53%,低于全省0.7%的平均水平。创新主体发展水平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仅为6%,截止2009年底,全市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占全省389家的2.3%;全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占全省236家的1.3%,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至今空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占全省521家的3.6%;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510和287项,占全省19589项和11428项的2.6%和2.5%。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有 12人,低于全省15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中原学者”、“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至今空白。我市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标志性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三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比较薄弱。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5亿元,同比增长7.7%,增幅低于全省10.3个百分点。大多数产业层次不高,主导产业的重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主导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对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我市企业研发中心大部分处于建设初期,其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力普遍不强。专利构成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比重偏低,反映了我市产业核心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难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支撑和服务。近年来,我市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但是必须看到,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开放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仍很突出,不适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更加凸显我市资源主导型经济和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薄弱环节,更加凸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