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体制环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多次承担国家的重要改革试点任务,先后2次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有10余项综合配套改革和20多项单项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开先河,积累了改革经验,夯实了改革基础。近年来,沈阳市在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均取得显著成果,先后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沈阳市业已确定科技体制创新为全市开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之一。改革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全社会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区位条件优势。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交通中心、经济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部,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物流服务和交通枢纽,是国内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的中心地带。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是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从2005年开始,沈阳经济区8城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就开始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各城市已签署60余项合作协议,促进了区域内优势产业整合,加速形成了对内对外开放与合作的良好区域环境。目前沈阳经济区已成为国内城市群发育最好、经济区域合作进展最快、基础最扎实的地区之一。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肩负起在特定领域先行先试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光荣使命。

  (三)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

  一是城市创新尚未形成合力。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工作缺少协调配合,公共政策统筹协调不够,财政投入没有形成合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缺乏有机协调。

  二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沈阳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互动机制,企业创新缺少外部支撑,高校、科研单位成果未能充分向应用领域转移。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尚不完善,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的服务和条件仍显不足。

  三是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缺少重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人才,缺少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缺少高端管理人才,制约我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创新发展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发展创新文化,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实现“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的跨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不断提升城市的持续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创新,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原则。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统筹科技、产业、社会文化创新,把坚持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取向,全方位实施城市创新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经济科技融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加强经济系统与科技系统的融合,加强科技发展路径与经济发展路径的融合,加强经济组织系统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产业创新为主导,着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的原则。把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摆在突出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瓶颈,着力实现科技创新,突出重大共性和关键产业技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技术和产业向价值的高端延伸,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坚持区域互动,着力集聚创新资源的原则。充分发挥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策源地的作用,通过开发区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市经济与科技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从而形成集成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和集聚功能,引领区域互动,带动区域创新,在更大层面上集聚创新资源。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