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重点民生项目的审计,重点检查教育卫生、扶贫救灾、社保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与环境等方面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安全、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确保老百姓得到实惠。
(三)对政府建设项目审计,重点检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财政性资金和公共性资金投入的效果等情况。实行重大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度和跟踪审计制度。各级发展改革、建设等部门及有关项目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对阻碍或干扰审计工作开展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检查经济发展决策及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以及重要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等情况,全面落实问责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管理、协调和指导,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五)不断推进绩效审计,积极探索政府绩效、行政效能、经济效益等绩效审计,重点加强预算部门、政府专项工作、专项资金的审计和绩效评价,对重大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关注项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不断创新和完善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逐步形成绩效审计基本框架。
三、落实审计整改,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落实审计决定,促进审计整改。
(一)各级监察、审计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由政府督查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审计整改落实工作机制,将审计揭示问题和审计决定整改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和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促进被审计单位效能建设。
(二)每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经本级人大常委会通过后,本级政府要专门听取一次审计决定整改落实情况汇报。
(三)按照《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布审计计划、审计重点、审计结果(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除外)及审计决定落实情况,提高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度。
(四)要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要形成专项报告或综合分析报告,注重发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使审计监督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要加强审计信息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四、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