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医疗卫生工作制度。县级医院要与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诊治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队伍建设,加大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边远乡村缺医少药状况。
6.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政府、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距,实现社会互助共济和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做好在校大、中专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解决好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长效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完善补偿方案,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提高保障能力。
逐步扩大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门诊、住院报销范围和比例,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报销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6倍以上。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救助标准、比例、范围一致的城乡统筹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政府主体救助、社会帮扶、相关医疗保障政策配套和医疗卫生优惠减免等制度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对城乡低保人员、五保户、大骨节病人等困难人群参保提供资助,提高救助标准,对其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筑牢医疗保障底线。
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
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探索方便州外务工参合农民看病就医报销的有效方法。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既保证人人公平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又要避免重复参保。建立医疗保障与医疗救助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及补偿(救助)结算一站式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