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昆仑学者”计划和“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鼓励高校面向海内外、面向企事业和研究机构,聘用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引进、聘用和稳定拔尖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学科专业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加强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高职高专)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高职高专)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要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对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不应继续聘任其从事教学工作。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校教师队伍。
(五)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要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及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努力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要符合省情和高校自身实际,坚持量力而行;要符合学校分类属性、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要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要求。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覆盖面较宽、实力较强、具有高原特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要加大传统学科专业内涵式的调整改造速度和力度,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传统专业发展空间,实现传统专业的新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对人才需求和变化状况,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设置和建设主要面向我省“四区两带一线”,面向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应用型专业和紧缺人才专业,加大应用型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开展跨学科设置专业的实验试点,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专业交叉和相互渗透。要严格控制专业增设总量,能基本满足发展需求的专业不再重复设置,对一些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旺、就业率低的专业要进行调整,并停止招生或限制招生。
(六)创新人才模式。高等学校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注重能力培养,把加强基础与强化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要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和更多的实践机会。要积极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的机制,省内高校和省外、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到省外、境外高校学习深造和参与科研的机会,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