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适用、运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合理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和技术,加强管理,降低运行费用,建立长效机制。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突出抓好人口大镇、经济强镇和中心村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加大对乡镇、村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指导力度。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
(三)发展目标
2010年年底前,所有县(市、区)完成辖区内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规划布点工作,所有乡镇全部配备垃圾中转和运输设备。
2012年年底前,各县(市、区)全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三、当前工作重点
(一)确保39个建制镇生活垃圾中转和运输设备尽快投入运营。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并投入运行,39个建制镇已全部配备垃圾中转和运输设备并具备运行条件。各县(市、区)要尽快做好以下工作:
1.科学配置人员。按照“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根据《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标准,结合实际进行人员配置。在配置人员和培训时,应注意配置一专多能、责任心强、办事效率高的人员,按工艺流程、生产程序进行定岗定员,每个中转站至少需要日常管理人员(操作员)2人,驾驶员3人(至少1人执B照驾驶证),夜晚看场人员1人。
2.实行雨污分流。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行前,应根据地形地貌,因势利导做好中转站四周排水管沟的配套建设,避免雨水流入压缩机机坑,尽可能减少其它自然水体与垃圾的接触,避免垃圾中转站压缩液收集池超负荷,引起环境污染事故。
3.做到及时清运。建制镇垃圾中转站的日常管理要做到日清日运(压缩液定期清运),及时消毒杀菌,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不允许变垃圾中转站为垃圾堆放场,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