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平顶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据此安排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并认真抓好落实。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分析、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紧紧围绕“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崛起”的战略目标,按照“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工作要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提速工程,着力研究和落实各项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持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持续保持走在全省前列良好态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市发改委另行下达。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五月十七日
平顶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崛起”的战略目标,按照“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齐心协力破危局,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企稳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40亿元,同比增长12.1%;一般预算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12.5%。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粮食总产量39.1亿斤,比2008年增产0.16亿斤。新建标准化养殖园区293个、规模养殖场233个,肉类、禽蛋、奶产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5.9%、5.2%、23.8%。新增造林38.6万亩。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3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顶山段)、北汝河治理等工程开工建设,19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6平方公里,新增旱涝保收田9.2万亩。基本完成36个中心乡镇、539个中心村“两个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启动92个新农村重点示范村建设。新解决19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和巩固温饱贫困人口6.1万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6万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071公里。
企业服务年活动深入开展,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建立市、县、部门协调联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确定重点服务企业117家、重点服务项目100个,共解决企业反映问题826个,解决率达到100%。大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解决融资困难,仅全省产品产销衔接会我市签约金额就达37.2亿元。召开3次银企洽谈会,签约金额105.5亿元,落实率超过80%。定期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和公用工程保障工作会议,有效保障了资金、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应。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5亿元,比2008年增长215.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33.6亿元,比2008年增长11.1%。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组织编制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宽厚钢、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积极推进37个省重大工业结构调整和8个省产业升级项目建设。新增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启动“节能绿色照明”工程,完成9个节能重点工程和5个工业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支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和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增新型墙材产能30亿标块、煤层气发电装机容量8000千瓦、煤矸石和煤泥综合利用发电装机容量70万千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6.5%。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减排17.7%和6.6%。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落实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项目建设责任制和联审联批等工作制度,全年“8185”投资促进计划完成投资144.3亿元,占年度预期目标的111.2%。中平能化双30万吨氯碱、市行政服务综合楼等21个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西气东输二线平舞漯支线、平南500千伏输变电等4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郑渝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孟平铁路复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建立了中央投资项目建设责任制,共争取中央投资项目386个,中央和省配套资金10.7亿元,第一、二、三批中央投资项目开工率均达到100%。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7.7亿元,同比增长37.2%,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475.1亿元,同比增长35.9%。
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构筑经济增长载体。编制了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和产业发展等规划,明确各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目标管理、统计和考核方案,开展了观摩点评和检查评比活动。参与了三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搭建了投融资平台,实现了管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全年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6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55个,建成投产项目25个,入驻企业500余家。筛选确定了10个市级产业集聚区,组织推进了规划编制等工作。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经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平顶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基本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完成,中心城区5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光明路北延、启蒙路改造等12项工程已经完工,湛北路东延、凌云路湛河桥等7项工程正在加紧施工。5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开工482.7万平方米。新城区3万吨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大香山路、长安大道等工程加快施工。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在全省率先完成39个建制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镇容镇貌明显改观。城镇化率达到41.8%,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推进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分别达到5.5亿元和7.9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5.9亿元,同比增长20.4%。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编制尧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宝丰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大香山风景名胜区等特色园区规划和3家省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规划,加快尧山、大香山、赵庄魔术等旅游文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率先推出“五一”假期景区免门票举措,接待国内外游客1051万人次,同比增长46%;旅游总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49%。全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14亿元,同比增长17.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6%,比2008年提高2.3个百分点。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市建安总公司等5家企业实现整体转让,11家国有企业进入改制破产程序。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4.2万亩。完成集体林地确权280.7万亩。出台了《平顶山市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平政〔2009〕92号印发),推进了基本药物制度等专项改革。鲁山县被列入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行政管理、城管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04亿元,同比增长13.5%,占生产总值比重53%,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积极开展“大招商”活动,组团参加了中原文化澳洲行、第四届中博会等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了2009“华合论坛”、鹰城文化宝岛行等重大活动。平高集团与国家电网成功签订重组协议。全年共签约投资合作项目176个,合同资金681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引进省外资金150亿元,同比增长21%。
民生持续改善,和谐社会扎实推进。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2亿元;完成5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新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6个。完成3个县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916个行政村文化基层站点升级改造,建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30个农家书屋。市中医院综合门诊楼投入使用。新建、改造了9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个乡镇卫生院、5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08元,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由125元提高到131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由42元提高到52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0元,参合率达94.3%,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达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2.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4.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56.9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721元和4778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8.1%。
在全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2009年全市外贸出口比2008年下降4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2008年下降11.1%。在需求不足和企业效益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回升动力不足。二是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2009年新投产的工业项目中,能源、原材料项目占60%以上。高新技术项目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提高产业层次、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三是发展后劲仍显不足。2009年在建项目1930个,平均规模只有4663万元,项目规模整体偏小。同时,还存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农民收入偏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实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战略,坚持“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把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产业优化升级,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努力实现经济全面复苏。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1%和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其中城镇以上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8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