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医疗急救竞赛规则
一、总则
1、除比赛规定可提供的特殊器材外(夹板、背夹板、担架、模拟人300S-A型号),每支救护队必须自备参赛所需的急救基本器材。
2、CPR(心肺复苏)和腹部(或胸部)冲击法仅在人体模型上操作。
二、指南和程序
1、每支参赛的救护队只允许派一支急救队参加急救比赛。
2、急救队由3名队员组成。
3、急救队的比赛顺序由抽签决定。
4、比赛开始时所有参赛队均需隔离,直至轮到该队上场。
5、如果救护队需要额外帮助,如运送或移动伤员,工作人员会提供帮助。
6、每一站比赛至少有2名裁判。
7、医疗急救比赛设2站比赛。
第一站:心肺复苏(CPR)。
第二站:创伤急救。
8、急救队接到急救任务通知书开始计时。
9、为了避免出现平局,裁判应准确计时,并记载在计分卡上。判定名次的第一依据是所有赛站的现场计分,第二依据是现场记载的总时间。
10、除技术问题之外,不允许裁判与急救队讨论任何比赛问题。
11、急救队在比赛中或在两站比赛之间不许翻阅急救资料。
12、对伤员的处置不能模拟,所有的包扎和夹板必须正确放置。
13、不允许急救队员离开赛场获取比赛所需的材料。
14、不允许粗暴地处置伤员。
15、急救时如需用止血带,不要绑得太紧。
16、在急救中不允许接受假设意识丧失的伤员提供的帮助。
17、第2站比赛时间为20分钟,到时则终止比赛。
三、申诉
1、在比赛中,当裁判对伤员进行检查以后,应向急救队告知其在急救处理过程中的所有犯规行为。如对犯规有异议,允许急救队口头向现场裁判或主裁判提出申诉。如申诉得不到解决,在急救队提出书面诉讼申请前,以主裁判做出的决定为准。
2、在口头申诉过程中,申诉涉及的夹板/包扎应保持原样,直到申诉得到解决。如果在申诉解决前,急救队对涉及申诉的夹板/包扎自行进行了拆除或改动,则申诉不予受理。
3、对裁判判罚如有异议,应在60分钟内提交书面申诉。申诉须表达清楚,阐明对扣分的不同意见。所有的申诉都由仲裁委员会裁决,其裁定为最终结果。
四、扣分
1、队员查看后,并经裁判签字后的扣分单,不能再次扣分。除非管理错误或规则使用不当而导致的扣分。
2、在相同问题上出现相同的错误会被重复扣分。例如:在两处单独的伤口上包扎不当(扣两次分),三次打结错误(扣三次分)等。
3、若急救队在比赛中做了比赛未要求的工作,不扣分。除非这些处置对伤员有害或处理不当。
4、裁判不得对扣分卡上未列出或批准的规则内未包括的情况扣分。
急救竞赛裁判扣分卡
第一站
心肺复苏(CPR)
队名: 队号:
队长: 队员:
日期:
| 心肺复苏(CPR)
| 扣分
|
1
| 没有检查事故现场以确保在场人员的安全
| 5×_=
|
2
| 没有配备个人防护装备(BSI)的预防措施(手套、眼镜、CPR呼吸面罩或隔离膜)
| 2×_=
|
3
| 没有判断伤员是否有反应
| 1×_=
|
4
| 没有寻求帮助
| 1×_=
|
5
| 没有开放气道同时查看伤员口腔有无异物
| 2×_=
|
6
| 应该采取下颌前移法(托颌法)时用了仰头举颏法
| 2×_=
|
7
| 没有检查伤员有无呼吸
| 1×_=
|
a
| 判断有无呼吸不能小于5秒或超过10秒(时间从急救队员开始视、听、感觉有无呼吸算起)
| 1×_=
|
8
| 一开始吹气不当
| |
a
| 没有在3~4秒内给予2次吹气
| 1×_=
|
b
| 吹气不足,没有使肺足够膨胀
| 1×_=
|
c
| 再次吹气前,肺体积未能下降
| 1×_=
|
9
| 怀疑伤员呼吸道阻塞时,没有重新调整头的位置
| 1×_=
|
10
| 需要时,没有采取拉起舌头或提拉下颌,用手指交叉技术或用单指清理(呼吸道内)异物。
| 1×_=
|
11
| 需要时,没有使用腹部或胸部冲击技术
| 2×_=
|
12
| 采用腹部或胸部冲击技术时,次数不对(最多5下)或做法不对(偏于一边,手的位置不正确)
| 2×_=
|
13
| 气道阻塞物清除后,没有检查伤员有无呼吸
| 2×_=
|
14
| 气道阻塞物清除后检查无呼吸,未予吹气或吹气不当
| |
a
| 没有在3~4秒内给予2次吹气
| 1×_=
|
b
| 吹气不足,没有使肺足够膨胀
| 1×_=
|
c
| 再次吹气前,肺体积未能下降
| 1×_=
|
15
| 通气有效后,没有检查动脉搏动
| 1×_=
|
16
| 检查动脉搏动的方法不正确
| 1×_=
|
a
| 判断有无动脉搏动不能小于5秒或超过10秒(时间从开始触摸动脉搏动算起)
| 1×_=
|
17
| 手的定位未采用正确方式
| 1×_=
|
18
| 没有将两手平行重叠放置(掌根共轴应与胸骨长轴平行)
| 1×_=
|
19
| 在120~150秒内(从按压开始计时)未完成5个周期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进行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为1个周期)(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
| 5×_=
|
a
| 按压深度未达到4-5cm
| 1×_=
|
b
| 没有放松按压
| 1×_=
|
20
| 手的位置不正确
| 1×_=
|
21
| 在按压过程中吹气不当
| |
a
| 在3-4秒内,没有进行2次吹气
| 1×_=
|
b
| 吹气不足,未能使肺足够膨胀
| 1×_=
|
c
| 再次吹气前,肺体积未能下降
| 1×_=
|
22
| 完成5个周期CPR后,没有重新检查动脉搏动
| 1×_=
|
23
| 重新检查动脉搏动后,若无动脉搏动但没有进行按压
| 1×_=
|
24
| 发现有动脉搏动时,没有检查有无呼吸,无呼吸时未进行人工呼吸
| 4×_=
|
25
| 若仅需人工呼吸,吹气的频率不正确(应为12~15次/分)
| 2×_=
|
a
| 吹气不足,未能使肺足够膨胀
| 1×_=
|
26
| 单纯人工呼吸1分钟后,未首先重新检查动脉搏动
| 2×_=
|
27
| CPR成功后,未将伤员置于昏迷体位(伤员头偏向一侧)
| 3×_=
|
28
| 发现特殊情况时未用语言表述所发生情况(呼吸、脉搏)
| 1×_=
|
第1站 总扣分:
裁判:
裁判:
计分复核: 备注:
急救竞赛裁判扣分卡
第二站
创伤急救
队名: 队号:
队长: 队员:
日期:
| A.伤员(伤情)评估
| 扣分
|
| 初步评估:
| |
1
| 没有检查事故现场以确保在场人员的安全
| 5×_=
|
2
| 没有配备个人防护装备(BSI)的预防措施(手套、眼镜、CPR呼吸面罩或隔离膜)
| 2×_=
|
3
| 未检查伤员有无反应
| 1×_=
|
4
| 没有寻求帮助
| 1×_=
|
5
| 如怀疑颈椎受伤而未固定头部
| 12×_=
|
6
| 没有将伤员置于仰卧位
| 1×_=
|
7
| 用不正确的方法给伤员翻身
| 1×_=
|
8
| 未评估气道:应该采取下颌前移法(托颌法)时用了仰头举颏法
| 10×_=
|
9
| 未清除嘴中可见的异物
| 2×_=
|
10
| 未检查有无呼吸-通过视、听、感觉检查呼吸
| 10×_=
|
11
| 未检查动脉搏动
| 10×_=
|
12
| 用不正确的方法检查动脉搏动和呼吸
| 2×_=
|
13
| 未查找大出血或未用语言表述正在查找大出血
| 10×_=
|
14
| 没有按正确顺序进行初步评估
| 15×_=
|
|
| |
| 二次评估(详细评估)
| |
15
| 没有检查头部(头皮, 头发里的伤口等)
| 2×_=
|
16
| 没有检查伤员的颈部
| 2×_=
|
17
| 伤员脊柱有伤时,托起伤员的头部
| 6×_=
|
18
| 没有检查伤员的胸部(采用手触的方法)
| 2×_=
|
19
| 没有检查伤员的腹部(采用手触的方法)
| 2×_=
|
20
| 没有检查伤员腰部是否有伤
| 2×_=
|
21
| 没有检查伤员骨盆是否有伤
| 2×_=
|
22
| 没有检查伤员生殖器区明显的外伤
| 2×_=
|
23
| 没有检查伤员下肢是否有伤
| 2×_=
|
24
| 没有检查伤员下肢是否瘫痪
| 2×_=
|
25
| 没有检查伤员上肢是否有伤
| 2×_=
|
26
| 没有检查伤员上肢是否瘫痪
| 2×_=
|
27
| 没有检查伤员背部是否有伤
| 2×_=
|
28
| 没有检查伤员手腕或颈部的标牌
| 2×_=
|
29
| 未按顺序检查
| 5×_=
|
30
| 二次评估时做了除生命支持和止血以外的工作
| 4×_=
|
伤员(伤情)评估 小计:
| |
|
| |
| B.抗休克
| |
1
| 没有松开伤员颈部、胸部及腰部过紧的衣物(未解开扣子、皮带、拉链、带子或扣件等)(每处犯规)
| 1×_=
|
2
| 没有为伤员盖保温毯
| 2×_=
|
3
| 盖保温毯的方法不正确
| 1×_=
|
4
| 必要时,未抬高担架的一端(头端或脚端)
| 1×_=
|
5
| 没有使伤员保持安静和安慰伤员
| 2×_=
|
抗休克 小计:
| |
|
| |
| C.止血(大出血)
| |
1
| 没有控制动脉出血
| 20×_=
|
2
| 没有采取直接压迫法控制动脉出血
| 20×_=
|
3
| 无效的非直接压迫(压迫位置在压力点外等)
| 4×_=
|
4
| 在出血控制之前就停止直接或非直接压迫
| 4×_=
|
5
| 止血带使用无效或使用不当, 或者比赛中松开了
| 4×_=
|
6
| 不需要时使用了止血带
| 4×_=
|
7
| 对内出血未作任何处置
| 4×_=
|
8
| 绷带使用不当(未完全包住, 错误定位,打结方法或打结位置不对)
| 2×_=
|
9
| 没有在止血带附近标注止血时间
| 2×_=
|
止 血 小计:
| |
| | |
| D.烧伤、烫伤和创伤
| |
1
| 没有包扎伤口或烧伤(每处)
| 8×_=
|
2
| 没有脱去或指出要脱去受伤部位的衣服
| 2×_=
|
3
| 没有覆盖敷料
| 4×_=
|
a
| 未用消毒纱布或消毒敷料
| 1×_=
|
4
| 绷带使用不当(未完全包住, 错误定位,打结方法或打结位置不对)
| 2×_=
|
5
| 需要时,没有在手指间、脚趾间或耳背后放置纱布进行隔离
| 2×_=
|
6
| 需要时,没有作冷敷处置或垫高挫伤处(每次)
| 2×_=
|
7
| 需要时没有注意或指出纱布是否应湿润(烧伤时)
| 2×_=
|
8
| 没有对裂开伤口作任何处置
| 6×_=
|
9
| 没有正确处理胸部穿透伤
| 10×_=
|
10
| 没有按正确的顺序(烧伤、烫伤和创伤)处置损伤
| 4×_=
|
11
| 需要时,没有用三角吊带时或使用方法不正确
| 1×_=
|
| 烧伤、烫伤和创伤 小计:
| |
| | |
| E.肌肉骨骼损伤
| |
1
| 对拉伤或扭伤未作任何处置(每处)
| 4×_=
|
2
| 没有处置脊椎损伤,骨盆或大腿骨折(包括未采用合适型号的颈托)
| 12×_=
|
3
| 除第4项外,没有处置骨折(每处)
| 10×_=
|
4
| 怀疑头颅骨折时,没有作正确处理
| 2×_=
|
5
| 使用夹板时,未固定骨折或脱位
| 6×_=
|
6
| 没有正确处置脱位(每次)
| 8×_=
|
7
| 使用夹板不正确
| 2×_=
|
8
| 需要使用夹板时,没有放衬垫
| 1×_=
|
9
| 使用夹板时,抬起或翻转伤员的方法不正确
| 2×_=
|
10
| 队员跪下的方法不正确(每次)
| 2×_=
|
11
| 抬起或翻转伤员的方法不正确(当有髋部骨折或脱位、脊髓损伤时抬起伤员膝部)
| 2×_=
|
12
| 没有检查背板
| 4×_=
|
13
| 使用绷带的方法不正确(打结方法或打结位置不对)
| 2×_=
|
14
| 需要时,没有用三角吊带时或使用方法不正确
| 1×_=
|
| 肌肉骨骼损伤 小计:
| |
| | |
| F.准备运送伤员
| |
1
| 没有检查担架
| 4×_=
|
2
| 未在正确的一侧抬起伤员(3个队员应站在伤员受伤较轻的一侧)
| 2×_=
|
3
| 队员跪下时的方法不正确(每次)
| 1×_=
|
4
| 需要时,没有将伤员放在担架上
| 2×_=
|
5
| 使用三角吊带的方法不正确
| 1×_=
|
6
| 运送伤员的顺序不正确(应先重伤员、后轻伤员)
| 2×_=
|
| 准备运送伤员 小计:
| |
|
| |
| 没有定位和处理任一情况
| 10×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