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坚持突出重点、加强应用原则。选择高耗能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推广一批重点低碳技术。培育壮大低碳技术集中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加快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低碳技术区域发展体系。
3、坚持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原则。遵循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和层次,发挥低碳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新兴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着眼于中一长期发展战略,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储备,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4、坚持积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减少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依托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低碳技术。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关键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初步建立合芜蚌滁四大低碳技术基地。全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低碳产业比重逐步提升。
── 节能减排技术。六大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水平取得重大进展,工艺流程与系统节能降耗装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余热利用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洁净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智能电网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农业、环保领域低碳技术进步显著,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基本形成。全面实施新建建筑50%的节能设计标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农业、城市废弃物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生态系统土壤碳储存,使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
── 清洁能源技术。力争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技术国内领先,在1-2个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得到较快发展;继续保持核聚变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开展风电关键技术研究和配套关键设备研发。国家级技术中心取得新突破,新建省级技术中心10家。清洁能源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力争实现包括天然气、煤层气在内的清洁能源利用量占全省能源总量的10%左右;优化能源结构,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建设一批省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 碳汇技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经营,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29%左右,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每公顷60立方米以上,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林业碳汇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建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二氧化碳捕获及封存(CCS)关键技术研究取得进展,并开展试点、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