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范有序、适度竞争、规模发展、高效运行的作业体制,加快促进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产业化发展,规范收运主体,加强对作业队伍的监管。
健全垃圾产生单位与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单位的合同关系,区县管理部门对环卫作业队伍承担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作业量和作业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实现管理和作业部门的责、权、利相互协调统一。
三、规范垃圾投放体系,方便群众分类投放
市市政市容委公布垃圾分类方式和专业作业队伍服务电话、收费标准等,将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纳入环卫作业体系,探索收运处理全程服务的新模式,为垃圾产生者分类投放提供方便,建立规范、科学的生活垃圾统计体系。市商务委公布再生资源回收主体企业名单、回收的具体种类、回收时间、回收服务电话,提供网上预约“交废”服务,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统计制度。
各区县要推进居民小区在垃圾投放点开展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做法。结合垃圾分类达标进度,分类收集容器配套到位。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厨余和餐厨垃圾就地处理。
四、完善分类收集系统,逐步实现垃圾全密闭分类收集
各区县要继续推进密闭式清洁站分类、压缩、密闭、环保、称重、资源化处理等多功能化的技术改造,严格执行《密闭式清洁站建设改造技术导则》,新建和具备改造条件的密闭式清洁站应做到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密闭式清洁站,通过调整服务范围和收集种类的方式,实现密闭式清洁站的区域分类收集和转运的功能,形成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的物流技术体系。
各区县要开展垃圾收集车的升级换代,发展电动垃圾收集车、大中型垃圾压缩车巡回收集方式,创新垃圾收运模式,减少垃圾中转频次。严格执行《密闭式清洁站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应做到设备全密闭、无臭味、垃圾不落地不暴露、收集过程中不遗撒、不泄漏、逐步做到密闭清洁站污水达标排放。
五、提高垃圾运输作业水平,垃圾运输密闭无遗撒
垃圾清运做到全密闭不遗洒、车容整洁不挂带。城八区运输车辆应加装集成电路卡(IC)系统,对垃圾产生地和消纳地进行监管。开展清运车加装全球位置测定系统(GPS)试点,对垃圾种类、来源、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信息进行管理衔接,加快推进垃圾处理物流、计量统计全程信息化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
六、提高作业规范和标准,确保垃圾处理达标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