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的原则,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并为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预留较大的空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值增长10%,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主要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1%,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
三、完成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抓好《规划》实施,高标准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进一步加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力度。一是突出“四区一城”建设。临港产业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中海油原油储备基地、成品油仓储区和大唐东营电厂等项目。生态旅游区,重点推进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和汽车野营地等一批旅游项目,提升黄河口生态旅游品牌影响力。生态高效农业区,启动现代渔业区二期工程,编制渔业区小城镇规划并启动实施;规划建设现代畜牧业开发区,争取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进区建设。高端产业区,突出抓好生态工业园、软件园、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着力引进具有震撼力的大项目,打造高端产业集群。黄河水城,重点抓好水城雪莲大剧院、奥体中心等项目,重点推进文化公园、清风湖风景区等片区的开发建设。二是突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飞机场至自然保护区公路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搞好东营港港口运营,完成散杂货泊位改造,开工建设2个5万吨液体化工泊位。加快推进广利港前期准备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全面完成飞机场改造任务,升级为4D级,增开航班航线。积极推动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营至滨州高速公路以及东营港疏港铁路等铁路支线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防潮堤建设,重点建设东营港区段和东营开发区临海新堤。三是突出以“三网”绿化工程为重点的自然生态建设。重点抓好广利河两岸绿化、高效林业示范区、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等项目。
(二)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着力调整振兴工业。适应我市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要求,坚持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认真落实全市工业调整振兴意见和六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现产品档次和产业层次的提升。重点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和引导吉奥汽车尽快形成整体优势,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制高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骨干企业积极引进世界一流装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化、造纸、纺织、轮胎等传统产业。加快石油装备制造、轮胎产业整合,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推动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华泰集团林浆纸一体化、华星石化油品质量提升、利华益22.5万吨燉年丁辛醇、金宇轮胎半钢子午胎、金岭新材料60万吨燉年离子膜烧碱、方圆集团100万吨燉年多金属矿处理等在建项目建设,力争尽早投产达效。二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文化旅游业,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三大景区,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公司,搞好市场化运作,形成拳头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临港物流园区和东营西郊物流中心、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建设。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以东营软件园为依托,推进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设,吸引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到东营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进一步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三是着力发展蓝色产业。坚持海陆统筹,发挥综合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海洋服务业,培植一批新的增长点,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四是大力推进城镇化。按照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城市发展目标,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好县城和小城镇的集聚作用,引导农村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融入城镇,加快城镇一体化步伐。落实促强扶弱措施,继续实施“突破利津”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五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重点推进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及“生态谷”建设,加强国家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积极引进科研机构,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努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六是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责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推广循环生产模式和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