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扎实有效。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市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建成了1个市级和5个县级动物疫病化验室,大大增强了全市畜禽疫病预防监测能力,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全面实施了畜禽规模饲养场动态管理,强化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饲料、兽药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管,为全市畜牧业安全发展及畜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08年全市猪肉产量占肉蛋奶总产量的50.2%;家禽肉产量占19.7%;蛋产量占20.8%;奶产量占8.4%;牛羊兔肉产量占0.6%。畜牧业结构仍以耗粮型生猪产业为主,牛奶及牛羊肉比重低。
二是规模畜牧业存在用地难。我市土地资源紧缺,随着各地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禁建区的划定,畜牧业的用地空间越来越小,畜牧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各地基本上没有把畜牧业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问题已成为制约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三是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由于养殖业的废弃物未能充分进行资源化利用,部分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未能达标排放,部分地区畜禽养殖总量超过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近几年畜禽粪便及污水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生态环境污染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四是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体系不健全。重点体现在动物疫病监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设备及经费投入不足,检测手段不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五是畜牧业产业化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由于受农村传统养殖模式及观念的制约,畜牧业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呈现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阻碍了我市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特别是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畜禽及其产品主要以初级鲜活供应市场,以分割、分级、保鲜为特征的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不够,畜牧业生产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较大。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坚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发展畜牧业,坚持依法治牧,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原则,以“转变生产方式,促现代牧业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走集约化、标准化和生态型发展道路,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重点发展瘦肉型生猪和优质家禽;加快发展草食型、节粮型动物和名特优畜禽产品;加快畜禽产品品质改良;坚持种苗、养殖、饲料、加工、流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努力打造生态型畜牧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饲养方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养殖,促进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2.供求平衡原则。按照适度发展,确保供求平衡的要求,全市畜禽养殖总量力求满足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全市300多万人口对畜禽及其产品的需求,控制总量,发展现代畜牧业。
3.集约化发展原则。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大力鼓励发展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畜禽集约化生产的比例和水平。
4.科技先导发展原则。加强对畜牧业中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快畜牧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市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综合竞争力。
5.产业化发展原则。集中力量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竞争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群体,带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营销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培育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牧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
6.依法治牧发展原则。牢固树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社会公共卫生的基础,正确处理畜禽生产规范管理与扩大规模的关系,依法监管与优质服务的关系;认真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维护畜产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