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在信息、生物、新材料和海洋等战略必争领域赢得主动权,力争在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前沿技术的结合点上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形成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系统和产品。
(四)坚持“扶需、扶特、扶强”、“分类指导、人岗匹配、最合适才是最好”、“先设岗,后选人”三大原则,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紧贴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与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相配套,与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相结合;对各类学校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根据岗位设置有关规定,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
根据上述依据和原则,积极鼓励本市高校引进“四个中心”建设中相关的九大领域所涉及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在设置和聘任“东方学者”岗位时,予以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具体学科领域参照本《指南》附件。
二、加强一流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
为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高上海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沿专业核心课程,推动高校全英语教学,我委将根据分类指导原则,按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岗位职责,逐步丰富和实现多样化引进和遴选东方学者,并依据人才的特点设岗和遴选。将东方学者进一步细化为“教学科研兼顾型”、“教学型”和“研究型”。其中“教学科研兼顾型”是一流大学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因此东方学者岗位要从海外聘任研究水平一流、学术视野开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其首要职责是人才培养(学生和学术梯队培养),每年应承担本学科核心课程的教学与建设,同时结合国家、上海和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主持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研究型”和“教学型”的东方学者则起到发挥凸显特色和拾遗补缺的作用,“研究型”的东方学者主要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可以适当担任一般的教学工作;“教学型”的东方学者主要是那些已经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出色成绩,目前致力于国际化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人员。三种类型的东方学者承担不同的岗位职责、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以推动本市高校与当前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管理制度接轨,充分发挥好各类海外引进人才不同作用。
2010年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岗位设置和申报目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