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强产品质量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区域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各地支柱产业、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推动地方建成一批优势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地域性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
6.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推进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对企业实施以质量信用、产品质量风险分级为基础的分类管理,实施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惩处质量失信行为。
(二)提升科学监管的水平
1.认真组织开展检测工作整顿活动。集中力量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着力解决检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检测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按照制度健全、能力适应、行为规范、监管到位的要求,提高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着力解决检测机构“检得了、检得准、检得实”等问题,提升检测执行力。为质监工作提供可靠的执法基础和技术保障,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检测服务。
2.建立健全质量状况分析制度。组织开展企业质量管理状况调查,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强引导落实。定期召开质量状况分析会,向地方政府提交并发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力争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3.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严格实施重点产品生产准入制度,加强证后监管。完善监督抽查制度,建立监督抽查全省联动工作机制。以食品、农产品、危化产品、特种设备等为重点,建立健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产品质量追溯监管体系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4.提高产品质量专项治理的有效性。加大对严重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和农资、家电(汽摩)下乡、清新居室、节能减排、民生计量、特种设备等专项治理。针对广大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问题,组织打假集中行动,加大大案要案曝光力度。
5.提升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质监法制建设,加快质监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修订工作步伐,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力度,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审批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和“阳光”执法。研究探索行政裁量权适用规则和基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保障能力建设,加大执法装备投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6.创新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依靠地方、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在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执法打假、食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检测机构改革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探索新方法,建立新机制,切实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三)提升基础保障的水平
1.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探索标准化工作新机制。科学制定地方标准制修订规划,加强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积极引导、推动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工作、采标工作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工作信息库和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技术支撑作用。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