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探索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围绕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经济发展全过程,在产业准入退出、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生态补偿、环境标识、价格、税收、贸易、设备折旧、政府采购等方面,探索试验有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地方法规、政策和标准,并在试验中总结、提高、完善。
(三)健全五大机制
1、探索建立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机制
以守住“四条底线”、加快经济结构由“三高一低”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为主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以此为依据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有区别的环境政策,优化产业布局。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以内,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政策,规范“区域限批”、“企业限批”措施。禁止建设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项目,限制现有“三高”产业外延扩张,鼓励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效益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好污染企业的取缔、关停、淘汰、并转等退出工作,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示范和推广,推动产业形成循环链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体系,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环保制造业、环保服务业,建设环保产业大省,使环保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广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低碳新能源,倡导低碳生活,开展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产业试点。
2、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
改变以往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更多的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开展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和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建立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治污谁得利,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制定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盘活现有环境基础设施和企业治污设施存量,以资本为纽带,培育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体系,培育一批守信用、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化污染治理服务企业,提高治理设施的利用效率运行质量,实现污染治理的市场化。发行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收益债券,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和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各级政府机关带头实行绿色采购,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绿色采购。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