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区域间、高校间和校企间招聘求职信息共享。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人事人才网、教育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劳动保障部门就业网等政府就业服务网络开发力度,实现市区两级网络和高校就业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建立全市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依托媒体、网站等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栏目,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合理流动。同时发挥好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服务平台的作用,在发布就业信息、政策咨询、人事代理、职业生涯规划、保险缴纳和接续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公安部门要破除高校毕业生生源地限制,凡在本市就业的均应快捷办理落户手续。为毕业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
六、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立勇为组长,副市长毕华为副组长,人事、财政、劳动保障、公安、工商、税务、民政、农业、卫生、科技、教育、编制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全市就业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实行统筹安排,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指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各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调整充实骨干、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及时研究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协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二)进一步营造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市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创业成功的高校毕业生典型事迹,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树立正确舆论意向,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和成才观,提高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立足现有条件尽快实现就业,为努力推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建功立业。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