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统筹城乡党建资金、人才资源、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发挥好基层组织的保证作用。统筹支部建设,城市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定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统筹党员管理,建立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民主、实用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处理好乡镇和村社、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村级组织和村民之间的关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市委、市政府成立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的三区和市属各部门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形成改革合力,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市属各单位帮扶村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重点企业帮扶近郊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帮扶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和量化体系,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投资和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
(二)落实工作责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发挥各部门优势,协调和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各级、各部门要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类资源,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做好与省级指导部门的对口与衔接,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格局。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重视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强化对基层工作的支持、指导,确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特色和“三农”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建设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拓宽支农资金渠道,强化支农资金整合运用。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挥工业化和城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支持,构建嘉峪关市城乡一体的基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在创新农工商合作、联营、一体化经营体制方面进行试点。编制实施重点领域的相关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方案,保障专项规划与项目规划相衔接,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在我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部署,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新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的体制机制,努力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以工促农、以二带三、和谐共享”的总体思路,加快谋划“金武经济圈”开发建设步伐,转变城乡分治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方向,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发展领先、城乡融合、工农协调、成果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把金昌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化、增收机制多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理念生态化、基层民主制度化“五化”的思路,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上下功夫,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在延伸中调整,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为抓手,不断提升市民的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创新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新机制,激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探索符合金昌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五)坚持典型示范,扎实推进配套改革。遵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充分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按照“统一规划、典型示范、分步实施”的要求,把握区域性特征和阶段性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推进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措施,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取得重点突破、五年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新格局”的要求,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
到2012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土地规模化经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区三镇七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市区城郊四村(西坡村、马家岸村、高岸子村、白家咀村)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三个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小城镇规划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万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每年增长6.7%以上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9∶1以内,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6,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以上,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社会管理城乡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个集中”达到较高水平,小城镇集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6∶1以内,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0.32,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20%以上,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衡,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
四、加快推进改革步伐,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根据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和阶段性目标,立足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抓好以下六项改革:
(一)推进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改革。改革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户籍管理制度。2010年底取消户口类别,将全市城乡户口统一登记为金昌市居民户口,并以实际居住地和职业划分进行分类管理,适用不同政策。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凡在城镇内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均可到城镇落户,并允许其配偶及一起生活的直系亲属投靠落户,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对经批准迁入城镇并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人员,允许其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一定期限内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到2012年,对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在入学、就业、医保、参军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再实行差别政策。逐步缩小原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低保和计划生育等政策差距,制定和完善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农民由就业型转移向居住型转移转变,真正实现“户籍一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