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拥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和省属研究院所、8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纳米材料行业共性技术中心。建立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东南大学江阴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南大的微结构材料、中电科技集团55所的信息功能材料等研发实力居国内前列。近年来,我省一些核心关键材料取得了技术突破,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方面有五代液晶玻璃基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光刻胶、键合金丝、氮化镓衬底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方面有发光二极管(LED)用二代化合物半导体、MO源、太阳能级多晶硅、二次电池关键材料高纯石墨、锂电池电极材料等;新型金属材料方面有超硬金属复合材料,核级用钢、高温合金、高速列车用特种材料、超细铜线、镁合金、亲水铝箔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方面有T300级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热塑片材等;新型化工材料方面有有机硅和有机氟原料和制品、全降解聚氨酯泡沫塑料、陶瓷膜等;新型建筑材料方面有位居全国前列的系列化混凝土用外加剂,新型水泥外加剂,防火、防腐和保温隔热的功能性涂料等。
我省新材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前沿领域新材料比重较低;二是布局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企业综合实力较弱;三是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耗偏高,废弃资源的回收技术和水平较低。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围绕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所需的关键新材料,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技术绿色化为目标,加强对新材料产业的规划引导,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及其产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加专家的人才团队,打造一批全国一流、世界先进、市场广阔的战略性产品,推进一批战略性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布局,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为实现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打下良好基础。
(二)主要目标
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力争至201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达11000亿元。其中,10类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达5400亿元,实现建设万亿元级产业目标,促进新材料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至201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达20000亿元。其中,10类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达10000亿元。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在10类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中培育5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50家超50亿元、150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依托现有的国家级新材料基地,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建设10个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尽快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瞄准一批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集成,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重点培育纳米材料、碳纤维和膜材料等20个引领新材料产业向高端攀升的战略性产品。重点建设100个新材料创新平台。
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构建一批“企业家+专家”的人才团队,形成在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集研发与产业化于一体的稳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强新材料科技与产业的竞争力。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发展重点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领先地位
依托现有产业的技术优势,整合全省资源,重点发展10类新材料产业,通过“重点发展”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重点突破”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通过“重点培育”储备2012年后续产业化的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我省新材料产业保持全国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