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文化体育设施、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团体对未成年人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
第四十二条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聘用社区工作人员,了解、调查、报告未成年人生活状况和成长环境,开展宣传、教育、咨询等服务活动,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协助有关主管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鼓励、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第四十三条 任何人发现下列行为,应当立即向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或者民政等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一)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二)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三)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胁迫、诱骗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
(四)拐卖、绑架未成年人;
(五)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未成年人进行猥亵行为或者性行为;
(六)使用童工;
(七)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和身心健康的行为。
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对未成年人采取临时安置等紧急保护措施,同时立即组织调查,核实情况并依法做出相应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管理的事项,应当及时转送有关主管部门。
任何人发现第一款所列行为,也可以直接向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事机构报告,由其转送有关主管部门予以依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市、县(市、区)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维权专用电话或者平台,为未成年人提供咨询,及时受理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
第五章 特殊群体保护
第四十五条 对有特殊才能或者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各级人民政府、学校、家庭应当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十六条 对残疾未成年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应当在康复、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予以特殊保护。
第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应当及时采取保护性措施,并安全护送其到社会救助机构接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