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良好行为)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主导和参与地方、行业、国家乃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抢占市场制高点和行业话语权。切实加快“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步伐,争创国家、省标准创新贡献奖。
(三)大力加强计量检测和节能减排。积极推动企业贯彻实施《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帮助企业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加强对生产加工、工艺控制、产品检验、耗能设备等关键过程、关键点的计量器具配备、管理和数据检测。加强高耗能设备节能监管,充分发挥计量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的技术保障作用,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低碳发展,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全方位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影响国计民生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实施生产许可、3C等生产资质准入制度。认真落实打假责任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解决区域性突出质量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区域监管常态化、规范化。
(五)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要求,建设一批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专业性强的国家级或省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鼓励示范区内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区域公共检测实验室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检测中心和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技术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科研、检测、标准研究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共性质量问题。
(六)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加强质量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责任和质量法制意识,自觉守法经营,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信用水平,打造诚实守信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建立质量主体实名制,完善质量诚信评价机制,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鼓励各地探索建立政府支持、行业协作组织牵头、企业自愿参与的产品质量保险和质量联保制度,互相监督制约,共担质量责任,共同维护区域品牌声誉。
(七)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各地要根据产业集群实际,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培育、创建区域品牌的激励政策。努力发挥当地龙头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品牌优势形成规模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