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选择适宜品种。重点选择济麦22、良星99、泰山9818、汶农六号、泰农18、临麦4号、山农17、山农15、烟农24、泰山23、烟农21、临麦2号、烟农23号、洲元9369、山农8355、烟2415等品种。各县(市、区)高产示范区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基础、耕作制度等选择高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1~3个品种进行集中攻关、展示、示范。
(二)集成组装高产技术。小麦高产创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良种良法配套。在选择确定示范推广品种的同时,各地必须加强栽培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因地制宜集成和组装与种植品种相适应的主推技术。重点推广小麦的标准化播种、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精量半精量播种、冬春控旺防冻防倒综合配套、测土配方施肥、节水高产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三)落实关键技术。在推广应用小麦高产技术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1.培肥地力。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蓄肥水能力。
2.精播、半精量播种。运用精量播种机精量播种,提倡使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3万~18万,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3~2.5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0倍,每亩穗数30万~33万,每穗粒数45~47粒,千粒重48~52g,穗粒重2.3g左右;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12万左右,冬前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0倍,亩穗数45万~52万,每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5g左右,穗粒重1.5g以上。
3.氮肥后移。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4.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在项目区内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节本增效。一般高产创建地块总施肥量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纯氮14~16千克,磷(P
2O
5)8~10千克,钾(K
2O)7.5~9千克,硫酸锌1千克。
5.控旺、延衰。因播期、播量控制不力,或冬前积温过多,亩分蘖数超过80万、有旺长趋势时,越冬前和返青后,及时镇压,结合叶面喷施“壮丰安”等化控剂,控制旺长。小麦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天达2116、磷酸二氢钾等,防治早衰。
6.防病治虫。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好示范片病虫草害监测与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7.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力推广农机作业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小麦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8.落实抗灾应变技术。各项目区在监控生物性灾害的同时,对旱、涝、渍、风、雹、霜等灾害性天气,制定处置预案,及时应对自然灾害。
四、具体进度安排
高产创建活动分七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9月~10月初,制定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区规划;部署任务,落实地块、农户;开展秋种技术培训;筛选和引进具有高产潜力小麦品种,做好备播工作。
第二阶段:2009年10月初~10月下旬,各高产创建县(市、区)按照技术方案要求指导项目区农户适期播种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