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落实和实施国家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支持开发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生产技术,自主开发钢铁、有色金属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钢筋的生产、应用和节材技术。支持开发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共伴生铜矿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支持铝电解企业积极开发电解铝节电技术及高档中厚铝板加工等关键技术。支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中冶南方、中冶连铸、都市环保等高科技企业发挥技术优势,为冶金行业提供优质的工程设计、成套设备制造、工程总承包等一条龙技术服务,培育创新型生产服务业。
(五)加快资源开发,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开展技术合作,探明新的矿石储量。支持采用合资、合作、收购股权等方式,整合省内外矿产资源,增加企业可控制资源。支持武钢、新冶钢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加快鄂西高磷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努力缓解铁矿石资源紧张局面。支持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等加强国内外矿资源的合作开发,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矿石供货渠道,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六)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钢铁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干熄焦、煤调湿、脱硫、除尘、水循环利用等技术,推广副产煤气(焦炉、高炉、转炉)的二次能源利用和高炉渣、转炉渣综合利用,支持武钢、新冶钢建设干熄焦、低温烟气余热发电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节能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武钢烧结机脱硫改造、工业港污水处理厂及循环利用项目、新冶钢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等项目,扩大冶金渣综合利用范围和深加工能力,冶金渣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100%。
铜冶炼中充分利用余热生产蒸汽和发电,循环水回用率提高到80%。支持大冶有色回收利用稀贵金属资源,重点提高铂、钯、金、银、铋等稀贵金属的回收率;采用新工艺,扩大再生铜产能;实施废酸资源化与生产废水“零排放”工程;开展炉渣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废铅蓄电池以及电子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支持湖北金洋公司废铅酸蓄电池低温连续熔炼项目、荆门格林美公司二次镍钴锌粉体材料加工项目建设。
三、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钢铁、
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国家出口退税和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做好项目单位与国家专项的衔接工作,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充实完善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项目库。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整合省级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钢铁、有色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力度,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外贸出口资金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和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三)推进钢铁、有色金属骨干企业产品省内循环。发挥钢铁、有色金属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加强省内市场开拓。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等企业要加强产品研发,及时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完善钢铁有色金属产品省内循环办法。对省内直接用钢和有色金属的下游企业,设立直供渠道,并实行资源优先、价格优惠办法;对经销钢材、有色金属产品的流通企业,从品种满足、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优惠;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钢材、有色金属配送中心,从运输、剪切、配送等多方面提供售后服务。
(四)优化矿产资源配置。新设置的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优先配置给省内龙头企业。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对具有独立矿权、规范开采的金属矿山,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省内金属矿产品就地直供给省内重点钢铁、有色金属冶炼企业。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通过国际合作,获得可靠的资源保障。简化“走出去”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产品出口份额。
(六)引导企业多方融资。引导商业银行改进和完善对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的信贷服务,满足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在投资、销售、出口等环节的资金需求。支持钢铁、有色金属企业进行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承接沿海产业和资本转移,吸收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投资参股我省钢铁、有色金属企业。
(七)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监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2010年底前将3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纳入淘汰范围。对不能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和企业,暂停项目核准和备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支持具有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的优势地区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
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略)
湖北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 2011年)
为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给我省石化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贯彻落实国家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及时化解石化产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发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高我省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逐步实现石化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总体目标。
我省石化行业振兴的总体目标是:通过3年努力,我省石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规模在全国的位次提前一位;武汉乙烯工程建成投产,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比重得到提高;磷、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更加突出;重点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实力增强;产业集群规模壮大,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显著突破;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确保年均增速在20%以上,力争实现倍增,经济总规模在全国的位次提前一位。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保持与主营业务收入同步增长。
2产业布局和组织结构更趋合理。到2011年,初步形成产业链较完备的11个石化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前20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10亿元,占全行业比重的50%。其中:20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0-200亿元企业3家,50— 100亿元企业3家,10— 50亿元企业12家。
3技术进步取得明显成效。低品位磷矿利用、窑法磷酸工业化生产、湿法磷酸精制、磷石膏综合利用、合成氨节能技术等行业关键方面要取得突破;全行业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达到60%以上;主导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采标率达90%以上。
4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石化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污水、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减少6%以上,行业特征污染物得到控制,综合能耗普遍降低。
二、主要任务
(一)保障产业稳定运行。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方针,保障产业稳定运行。抓住国家实施调整、振兴相关产业和加强农业生产等措施的机遇,拉动石化产品消费,稳定化肥、高端化工产品等重要企业的生产,保障化肥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给。
改善化肥、农药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出口环境,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抓住原材料成本低的机遇,抢占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抓住降低化肥出口特别关税的政策机遇,合理组织生产,扩大出口,争取石化产业出口达到行业的5%以上。
(二)推动乙烯产业发展。
加快武汉乙烯工程建设,尽早发挥投资效益,形成80万吨乙烯、30万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40万吨聚丙烯、10/38万吨环氧乙烷/乙二醇、55万吨裂解汽油加氢、40万吨芳烃抽提、12万吨丁二烯抽提等主要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80万吨乙烯项目对我省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带动作用,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原则,搞好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加快武汉化工新城建设和乙烯下游产品项目策划,引导乙烯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及有机化工原料的深加工。
支持武汉石化、荆门石化为武汉乙烯项目配套炼油能力提高到1400万吨的同时,发展多元化加工产品。利用荆门石化油品扩能改造后形成的乙烯、丙烯和碳四资源,推进轻烃利用方案,建设12万吨甲基叔丁基醚合成、15万吨丁辛醇、10万吨苯乙烯等装置,延伸产业链。支持省内化工企业开发生产甲醇及二甲醚、季戊四醇、双季戊四醇、氯化苄及丙烯酸、碳酸二甲酯、苯酐、乙二醛等有机化工产品。大力提高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缓解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壮大磷、盐化工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磷、盐资源和区位优势,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上取得突破,推进我省由磷盐资源大省向磷盐化工强省转变。
磷化工按照“采选结合、矿肥结合、矿化结合、肥化结合”的路子,支持大型骨干磷化工企业整合我省磷矿山资源,逐步实现磷矿资源与加工企业的融合。加快磷资源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特别是磷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与生产,大力发展电子级、食品级磷酸,建设形成以宜昌、襄樊、荆门地区为重点的一批磷化工生产基地。支持低品位磷矿选矿和尾矿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推进保康尧治河公司和宜昌三新公司的窑法磷酸项目,实现5万吨级以上的工业化生产。
盐化工重点依托宜化、沙隆达、葛化等重点企业和荆门、孝感、潜江、天门等地盐矿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耗碱耗氯系列产品。
(四)提高农资保障能力。
调整化肥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严格市场准入,降低生产成本,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氮肥工业主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加大节能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不鼓励单纯扩大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新建和改造项目,重点形成以宜化、中石化湖北化肥、三宁公司、当阳华强、潜江金华润为重点的氮肥生产体系。磷肥工业要抑制近年来新上磷肥装置过快过猛的态势,引导磷肥生产向资源地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以宜化、洋丰、大峪口、枝江三宁、远安东圣、武穴祥云、孝感黄麦岭为重点的磷肥生产体系。争取化肥生产总量达到740万吨(折纯,下同),其中氮肥330万吨、磷肥41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占磷肥的比重达到9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磷肥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推进沙隆达公司含氟高效除草剂及百草枯改造项目建设。壮大仙桃仙隆公司和阳新晨天化工等一批农药及农药中间体骨干企业。
(五)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充分利用现在基础条件,抓住武汉乙烯项目建设和我省磷盐化工快速发展的机遇,重点发展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精细化工产品。
涂料行业重点发挥武汉地区涂料产业基础,开发高装饰性、高耐候性、高功能性的环保型涂料产品。重点培育2— 3家骨干企业,形成行业龙头,带动涂料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