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第八次春风行动,向全市12.91万户各类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23亿元。提高“春风行动”一次性救助金标准,将“春风行动”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困难群众物价补贴联动机制,七次发放市区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共计4338.62万元。拨出1亿元资金用于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市级“惠民医院”为困难群众减免医疗费用207.33万元。
老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对全市29万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及清凉饮料费3.29亿元;发放企业退休人员节日慰问费1.82亿元。对8万余名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补贴支出1.25亿元。提高参保老人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支出4100万元。加大老年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新建“农村星光老年之家”1520个,市福利中心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市第三福利院项目完成选址工作。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01所,床位18245张,收养人员10298人。
2.城乡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统筹就业深入推进。出台了《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关于杭州市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88号),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工作。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向农村延伸, 萧山、余杭区和5县(市)共有16个中心镇人力资源市场建成开业。
优质教育体制逐步完善。加快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覆盖。开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和外资举办各类教育试点。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困难家庭子女入学,解决13.8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出台市委〔2007〕42号、43号文件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且保障水平高于国家和省出台的标准。市区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比例由5%提高为8%。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落实,允许应保未保的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和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区)撤村建居农转非人员参保。沪杭两地自2008年12月1日起实现互相委托结报参保人员医疗费。市区与萧山区、余杭区、5县(市)以及湖州市的29家医疗机构实现了医保实时联网刷卡就医。
(五)齐抓共管,着力推进“名城强市”建设。
1.加大事业经费投入,加速“名城强市”建设。
“文化名城”、“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卫生强市”和“体育强市”建设有效推进。2008年市财政投入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3.61亿元,同比增长34.4%;投入教育事业11.95亿元,增长19.3%;投入科技事业7.07亿元,增长47.3%;投入卫生事业8.50亿元,增长21.1%,为“名城强市”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2.发掘传承、繁荣创作、文化惠民,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文化惠民工作扎实推进。《杭州市区文化设施三年实施规划》和《杭州文化地图》编制完成。杭州图书馆新馆、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少年发展中心和良渚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中国湿地博物馆与刀剪、扇业、伞业3个“国字号”博物馆筹建之中。“文化惠民”七大工程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创建省市级“东海明珠”工程32个,覆盖率达到85%。落实村文化活动室建设3年计划,村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77.6%,社区文化活动室创建比例达到83.9%。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30个、“农家书屋”100个。新增公共图书馆“一证通”基层服务点100个。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完成13814场放映任务。实施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工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万余场。为全市1.4万户低收入家庭免费安装有线电视。
“精品工程”创作不断繁荣。成功举办杭州市新剧(节)目汇演和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颁奖系列活动。新创作剧本20余部,5部电影及13部共计457集电视剧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制作完成《中国古代科学家》等27部动画片,动漫作品再次囊括省影视动画奖的所有奖项。杭州艺术学校创建成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剧本《赵氏孤儿》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全市有近30人次和作品获得国家及省级各类艺术奖,40件广播电视作品获各类省级政府奖。
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国领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传承发展杭剧的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民间艺人职称评审工作。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等18个项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列全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之首。杭州市区和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富阳市、临安市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湖申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