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交通行业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几乎为空白。
(2)交通技术性节能存在的问题
--交通节能科技创新能力弱。节能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节能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滞后,特别是对替代能源、节能环保型运载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等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不够。
--缺乏鼓励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的配套激励政策和机制,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
--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ITS、ETC、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公众出行和货物交易信息服务能力还有待增强。
--交通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节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交通管理性节能存在的问题
--运输市场发展滞后,道路运输和内河航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低,运输组织覆盖网络有限,组织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2007年全省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平均拥有车辆数仅为1.87辆,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道路货运里程利用率较低,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输效率有待提升。
--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节能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节能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交通建设工程节能设计标准建设滞后。
--交通节能监督管理亟待加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交通行业节能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交通节能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行业主要耗能设备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目前仍为空白,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落实不到位,节能的源头控制不力。
--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财税、规费等经济性政策激励力度不足,总体上处于“经济上好处不够、政策上推动不够、法制上约束不够、工作上力度不够”的薄弱状态,节能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二)交通节能潜力分析
通过分析,江西省交通行业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的潜力巨大(见专栏3~5)。
专栏3: 公路运输节能潜力
|
类别
| 主要节能措施
| 节能效果参考值(%)
|
结构性
节能
| 载货车辆平均吨位提高1吨
| 6
|
开展拖挂甩挂运输
| 30
|
采用柴油机车辆(相对汽油车)
| 15
|
提高公路技术等级
| 15-41
|
提高路面等级(油路相对于砂石、土路)
| 10-15
|
技术性
节能
| 应用智能交通技术
| 25-50
|
推广应用混合动力系统
| 10-50
|
减轻车身自重10%
| 8
|
发动机提高1个单位的压缩比
| 7
|
子午线轮胎代替普通斜交胎
| 5-10
|
高速车辆安装导流板
| 4-10
|
安装风扇离合器
| 4-6
|
管理性
节能
| 提高车辆里程利用率1%-5%
| 3-15
|
缓解道路交通拥挤
| 7-10
|
严格执行车辆维修保养制度
| 5-30
|
提高驾驶员驾驶水平
| 7-25
|
实施营运车辆准入退出机制
| 5-10
|
注:① 专栏3~5中节能潜力是基于节能影响因素变化而定义的节能比例,下同。
②专栏3~5中所列节能效果仅仅是针对单一影响因素变化采取某一单项措施的节能效果测算参考值。实际运用中应注重采取综合节能措施、充分发挥组合效果,下同。
专栏4: 水路运输节能潜力
|
类别
| 主要节能措施
| 节能效果参考值(%)
|
结构性
节能
| 内河船舶运力结构调整
| 28-40
|
船型结构优化
| 10-20
|
海运船队运力结构调整
| 7-26
|
技术性
节能
| 双尾船型技术
| 8-25
|
优化新船型及其主尺度线型
| 8-15
|
优选低转速大直径螺旋桨
| 10-15
|
应用节能型柴油机
| 12-15
|
应用主机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 5-8
|
采用防污漆
| 6-7
|
优选机舱自动化控制操作
| 4-6
|
优化电子喷油控制装置
| 3-5
|
采用新型燃油添加剂
| 3-4
|
优化设计减轻船舶自重量
| 2-3
|
采用轴带发电机
| 2-3
|
采用节油减烟器
| 2-3
|
管理性
节能
| 船舶经济航速航行
| 20左右
|
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
| 17-20
|
采用精确气象导航技术优化航线
| 6-8
|
优选最佳船舶纵倾航行状态
| 4-7
|
加强船舶维修保养
| 3-5
|
专栏5: 内河港口生产节能潜力
|
类别
| 主要节能措施
| 节能效果参考值(%)
|
结构性
节能
| 优化内河港口布局及码头结构
| 宏观实现节能
|
通过“油改电”调整能源结构
| 40-60
|
应用太阳能及热泵等清洁能源
| 节约化石能源
|
技术性
节能
| 门机电控变频改造技术
| 14-40
|
RTG发动机降频改造
| 12左右
|
采用高杆节能灯
| 20左右
|
冷藏箱用电软启动技术
| 10
|
采用集卡全场智能调控系统
| 7左右
|
管理性
节能
| 开展节能操作技术培训
| 10左右
|
建立定额考核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