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扶优扶强原则。重点扶持研发能力强、创新水平高、发展后劲足的骨干企业。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四大产业发展。
2.聚集发展原则。加快优势产业区域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发挥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集群化、园区化。
3.科学发展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行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安全生产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技术创新原则。建立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行业素质。
5.对外开放原则。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加强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行业国际化步伐。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年均增长15%,销售收入2800亿元,年均增长15%。技术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石油化工、氯碱行业8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中国名牌10个。培植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10家,其中过100亿元企业4家。完成中心城区东部化工企业布局调整,70%以上的化工生产企业进入化工园区(或集中区)。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达到新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发展壮大四大优势产业
1.石油化工。适度控制总量,整合地方炼油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托齐鲁公司、金诚石化等骨干企业,以齐鲁化学工业区、桓台县马桥镇、果里镇化工聚集区为载体,通过一体化、园区化、基地化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炼油、乙烯,扩大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规模,重点向下游产品延伸,努力培植一批新优势产品。重点技术改造领域是:加快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现有炼油装置。改造提升乙烯装置并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搞好装置联合优化,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焦化废气、催化烟气;加强废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争取做到零排放。到2011年,炼油企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油生产清洁化并达到国家标准。以中间基、环烷基原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00Kg标煤/吨,以重质原料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10Kg标煤/吨。重点抓好齐鲁公司乙烯三轮改扩及600万吨/年常减压改造、10万吨/年丁苯橡胶、4万吨/年丙烯腈,金诚石化100万吨/年延迟焦化及10万吨/年芳构化,博汇集团20万吨/年己内酰胺,齐峰化工2万吨/年顺酐扩产改造,蓝星东大15万吨/年环氧丙烷、25万吨/年聚醚,鲁华5万吨/年碳五分离,齐隆10万吨/年碳九分离,新塑3万吨/年异丙醇等投资额约250亿元的石油化工项目建设。
2.氯碱化工。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进一步优化布局,重视产品平衡,完善产业链条。以齐鲁公司、博汇集团、大成集团等为依托,借助氯碱规模优势,重点开发有机氯和无机氯系列产品。重点技术改造领域是: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在隔膜碱中,逐步把隔膜碱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为离子膜碱工艺装备。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工艺装备改造;采用先进泵产品代替纳氏泵进行氢气、氯气输送,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在离子膜碱工艺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在聚氯乙烯生产中,采用大型聚合釜,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开发应用和氯乙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拉长氯碱产业链。到2011年,离子膜法碱比重达到9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法液碱的吨综合能耗分别低于350Kg标煤和520Kg标煤;30%和42%隔膜法液碱的吨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00Kg标煤和900Kg标煤。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抓好齐鲁公司20万吨/年隔膜碱改离子膜、大成农药30万吨/年离子膜(搬迁改造)及2万吨/年二氯苯、东岳化工8万吨/年甲烷氯化物、山东民基5万吨/年氯乙酸及3万吨/年环氧氯丙烷等投资额约50亿元的氯碱化工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