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快推进技术结构调整。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促进产业振兴的重点先进技术,再培育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集中建设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力争3年内全省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70%,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32%;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提高到5%以上。
4.加快推进组织结构调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要求,支持大企业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鼓励采掘业和高耗能的大企业在完善产业链、发展高端产品、原材料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发挥大企业和外资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溢出、产业溢出效应,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
5.加快推进区域结构调整。围绕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发挥省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以济南城市群经济圈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推进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起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外向度高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系,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搞好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规划建设,推动鲁南经济带煤电化工、能源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适当倾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
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技术改造“新、特、优”工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和优化技术改造投入,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后3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0%以上。
1.制定实施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认真落实10大支柱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意见、13个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各市根据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抓紧制定本地区的规划,明确产业提升方向和发展目标。对本地区安置劳动力比较多、已初具规模的传统产业,要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切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对具备条件的规划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尽早启动,争取早日投产见效。
2.抓好技改重点项目建设。工业调整振兴要靠项目的实施来实现。要重视项目凝炼和选择,突出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既要重视国内市场,也要重视国际市场,既要围绕当前需求,又要谋划未来需求,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规划一代”。充分用好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贴息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链长、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带动全省工业发展。以汽车、船舶、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农业机械、石油机械等优势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10大支柱产业和40个特色产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把保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凡是有市场、有效益,不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能安排劳动力就业的技改项目,都要支持其早立项、早投入、早见效。突出抓好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作,推动工业技术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