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锡政办发〔2009〕175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学习。

  二○○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市发展改革委  2009年5月)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的要求,结合2008年遭遇的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从评估结果看,尽管我市受到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和各项任务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基本实现了阶段性目标,总体进展情况良好。

  一、对“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进展情况

  2006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和省、市委作出的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国内宏观形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发展质量,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在复杂形势下保持较快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3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平均增速超过预期。2008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4419.5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年递增10.8%,提前2年实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2%,大大超过年均增长12%的预期目标。2008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5.4亿元,相当于2010年预期目标的114%。财政总收入达到909.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0.6%,比2005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过24.3%,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速目标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32%,高于预期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2008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60.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5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0%。

  4.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提速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增大,年均增加2.7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150亿元,是2005年的两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5%,比2005年高出8.1个百分点。

  5.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在“十一五”前两年宏观环境适度偏紧、去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26亿元,年均增长12%。2008年完成1877亿元,民间投资占比达到58%,成为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富民工程得到有力推进

  我市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富民优先,加快富民步伐,推出了一系列富民惠民工程,让人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1.加强富裕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就业、保障、帮扶”三项工程,推动相关政策、制度城乡并轨,强化农村居民教育培训。农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纯农民基本养老保险3项制度综合覆盖率达到90.5%;推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参保率达到99.8%,人均筹资水平已提高到255元;对全市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户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强力度帮扶,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率100%,消灭了绝对贫困现象。 “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三级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农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三集中”得到有力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节约,优化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全面提升了农村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到2008年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提高到66.3%;撤并自然村3398个,其中2008年新撤并自然村929个;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推进具有“八大服务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得到有力推进。

  2.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保障。3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1%,均超过“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2008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05元,增速达到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80元,增速达到12.5%。3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8%、3.27%、3.12%,均低于4%的规划调控目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6万人。到2008年,城镇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为98.3%,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4.2%,均已接近“十一五”预期目标。注重弱势群体保障,提高低保标准,2008年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350元和220元以上。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取得收益分配的比例达到58.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3%,居民收入、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进一步形成了“双轮驱动”格局。继续推进二、三产“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得到有力推进,以创意研发、信息软件、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取得突破,高端服务业发展呈现生机,现代服务业整体加速爬升;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退城进园,大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档纺织及服装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发展,现代制造业在提高质的同时,保持了良好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37.8%提升到2008年的4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继续提升。经济增长从以第二产业主导向二、三产业并举格局转变,形成了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2.现代农业在创新中提升质量。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对现有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的整合,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集约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提升。3年来,全市新增现代高效农业面积29.1万亩,总量达到97.5万亩,其中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6万亩。现代高效农业面积和高标准设施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达到46.2%和7%。建成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规模千亩以上的高效农业园区54个,农业特色村比例达45.6%。“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名牌农产品近30个,现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115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29个。

  3.工业结构显著改善。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281.7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实现工业增加值2246.2亿元,是2005年的1.7倍,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428.9亿元,是2005年的1.7倍。2008年,全市机械、冶金、纺织、电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8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5.2%,比2005年增加6个百分点。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8.6亿元,主营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5.2%。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继续强劲增长,到2008年全市三大先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8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的比重达到3.3%。以“三谷”“三基地”为主要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增加2.7个百分点以上。

  4.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3年来,服务业增加值绝对值年均增速达到15.2%。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2008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3%,比2005年增加3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3年累计完成投资2371.8亿元,年均增速19.5%,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3%,年均提高2.9个百分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服务外包及信息软件、商贸物流、创意研发、商贸物流等集聚区27个,现代服务业结构、布局、业态、集聚呈现出良好态势。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打造旅游精品、名品、新品,大力挖掘旅游资源,提升旅游配套水平,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最适宜旅游度假休闲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5.“三谷”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发挥无锡产业优势,大力推进“硅谷、药谷、液晶谷”发展。2008年“三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2亿元。“硅谷”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9亿元,全市硅科技企业182家,其中集成电路企业74%。“液晶谷”、“生物医药谷”产业继续保持强势发展,2008年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6.5亿元和173.4亿元, “三谷”产业主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3.5%。

  (四)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1.基础设施得到加速推进。2006年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一批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推进。3年来,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建成开通全长29.3公里的快速内环,增加运河、铁路、片区间通道,城市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先后完成环太湖高速、S342、锡太公路等12条国省干线和市域干线的建设和改造,完成222.8公里农村公路建设, “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将提前两年完成。加快航道改造。锡北线、锡溧漕河和苏南运河等整治工程陆续开工。完成航道整治73.4公里,全市航道通行能力明显增强。加快防洪设施建设,运东大包围基本建成,城区136平方公里范围内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水平。加快港口设施建设。新建沿江港口2万吨级泊位2个,3万吨级泊位2个,5万吨级泊位1个,全市万吨级泊位达到41个。下甸桥内河港口一期扩建和宜兴内河港口新港一期等港口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机场功能不断提升。新建4.2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和货站等配套设施,完成无锡机场一期扩建工程,飞行区标准达到4D级,跑道延长到3200米,航线发展到17条,实现了无锡空港一类开放的目标,初步建成国家干线机场和区域性枢纽机场。站场建设不断加快。完成无锡汽车站、无锡汽车南站等改造建设,启动江阴汽车南站建设,周山浜综合客运枢纽站设计工作完成,即将启动建设。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3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15块国家级牌子。2008年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1%,比2005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0899件,是2005年的1.94倍,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5028件,是2005年的2.4倍。“人才特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以省级以上园区为重点,建成了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7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建成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3个。引导企业发展研发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市现有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省级34个。到2008年,全市“三创”载体建设面积累计达到57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523家,聚集博士、硕士1889位。政产学研工作进一步深化。北大软微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基地、东大无锡分校相继落成启用。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江阴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全市与各大校院所合作项目超过1500个,总投入超过12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45亿元。已经成功建立3个院士工作室,清华大学、中科院相关院士领衔的一批院士工作室也正在积极落实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成绩斐然。共有276个“530”企业正式注册落户。2006、2007年落户的“530”企业中已有超1/3的企业实现产业化。2008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万的已有6家。

  3.信息产业及信息化水平取得突破。3年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2007年我市被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联合认定无锡太湖保护区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信息软件外包业务不断提升,2008年接包合同签约9.41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7.39亿美元,业务总额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软件和信息外包实现销售262亿元,同比增长72%,按可比价计算,销售额是2005年的4.5倍。初步形成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嵌入式软件等为主体的软件产业群。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不断完善,电子政务专网覆盖全市各市(县)、区和各部门。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并完成640多个社区(乡镇)的接入,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

  (五)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

  1.教育领域得到较快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幼儿园由2005年的506所调整为208所,小学由371所调整为229所,初中由119所调整为127所,普通高中由75所调整为57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江阴市、滨湖区、崇安区和惠山区被评为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县、区)。启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共建成16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各类高校达到15所。

  2.经济国际化得到提升。以“三谷三基地”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2008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8.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47%,比2005年提高近6.4个百分点; 2008年全市到位注册外资突破30亿美元,达到31.7亿美元,继续位居全省第二,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超过16.4%,高于“十一五”规划要求的年均增长15%的目标。重大外资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新批超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81个,平均投资规模达2525万美元,远高于2005年的1703万美元的平均规模。境外投资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7个,比2005年增加了16个。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总投资为14644万美元,是2005年的9.3倍。全国首批境外经济合作区“太湖柬埔寨国际经济合作区”首期5.28平方公里园区启动建设,成为我市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

  3.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化内涵不断提升, 2008年城市化率67.5%,虽然比2005年只提高0.5个百分点,但是,城镇体系布局更趋合理,形成了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城市化战略有力促进了“城乡五个一体化”进程,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城市化由规模扩张,转向基础设施配套、生活服务配套、社会保障覆盖延伸、社会服务完善、生态环境优化等内涵提升阶段。

  4.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推进“三城同创”工作,强化城市环境建设,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分别通过国家生态市(县)、区省级验收,无锡新区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太湖保护、水源治理、生态重建工作,实施太湖、贡湖、梅梁湖等水域清淤工程。对太湖沿岸排污口实施全面封堵,推进污水管网建设,落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推动污水处理厂提标减污。全市污水管网累计达6178多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加强生态修复,控制农业污染,整治“三高两低”、“五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太湖水环境治理,环境质量改善显著,20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2.3%和43%。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5%。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达到了353天,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6。

  (六)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紧抓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努力营造更具活力、更为高效的体制机制新环境。

  1.加强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启动市级机关部门以及辖市、区两级公务员跨部门、跨区域交流和部门内轮岗。探索试行“两推一决”选拔所辖市(县)区党委正职领导干部新办法,推进领导班子配备规范化改革,深化政校、政学人事交流合作等等,干部人事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2.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四分开,政府职能关系逐步理顺。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事项集中、职能归并、审管分离”改革,实施行政许可“两集中、三到位”、“三通四化”,行政服务和许可逐步规范;推进行业协会和学会分类归口管理,按照“费随事转”原则,探索建立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成果的机制,建立完善行业协会发展评估体系,行业协会、学会改革逐步深入;城市管理“以块为主”,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镇级机关,乡镇机构设置趋向合理。

  3.加强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实行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园林等社会事业领域“四个分开,两个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管办分离、宣传与经营分离)。调动区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性,理顺中心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行中小学管理方式转变,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原文化局和广电局行政资源归并,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无锡广电集团,整合文化团体,文化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成就。

  4.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等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累计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385家。积极创新合作形式和合作内容,发展以现金、物权入股等形式投资创办的农村富民合作社。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2006年获全省国土系统管理创新奖。积极推广“两置换一转化”,推进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积极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设用地实行集中统一供应,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

  5.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完成599家一级企业的改革改制,“破、关、撤”一级企业77家,完成资产经营公司改制6家,完成授权企业集团改制6家,国企改革全面完成;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将全市10个国有监管企业归并重组为国联金融集团、产业集团、城发集团、交通产业集团、市政公用产业集团和君来集团6大产业集团;建立由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及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督运行机制,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国有资产运营、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的前3年,尽管遭遇国内外复杂环境,由于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优化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仍然得到了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43个(46项)。预期性31个指标中,人均GDP10000美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1平方米等3项指标已经完成,占预期指标数的9.7%;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25个指标或超过预期,或符合进度,占预期指标数的8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3个指标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占总指标数的9.7%。约束性12个指标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等9个指标符合规划进度,占约束性指标数的75%;万元GDP能耗、耕地保有量两项指标基本完成规划目标;环境质量指数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从“十一五”后两年面临的形势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规模总量、产业结构、民生、产业竞争力等诸多问题。

  (一)核心指标进展不如预期。“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中,前12项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等核心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完成进度为57.5%,接近预期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如预期,进度分别为44.4%和50.5%;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7亿元,完成进度仅为27.2%。

  (二)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3年来,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现有结构离抵御国际风险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存度偏高,内资和民营资本型高新技术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比重偏低。尽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5%, 但是传统产业贡献还偏高。服务业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43%;传统市场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比重偏高、规模偏大,现代服务业对无锡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

  (三)民生工程有待加速。从我市“十一五”规划落实的3年情况看,民生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但是事关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些主要指标进展不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从2005年17.8%下滑到2008年的13%,增速下降4.8个百分点。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可能还会进一步放缓,完成“十一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压力较大;农村民生工程还要进一步提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要进一步加强;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2005年恩格尔系数为37.5%,2008年达到38.4%,此项指标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可能难以实现规划目标。

  (四)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情况看,一些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还有待加强。一是创新载体功能发挥不足。全市现代制造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区)虽然超过100个,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功能发挥还比较弱,园区管理、科技服务、商务配套等还有待加强。二是人才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2008年无锡市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为1650人,深圳每万人口拥有人才为2156人,深圳的水平是无锡的1.3倍。从我市服务业人才情况看,无锡从事现代服务业人员218952人,高层次人才仅为8840人,占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4%,这一比重与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同样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