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动流通业品牌建设,增强流通企业竞争力
(九)继续扶持“老字号”创新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老字号”企业,各地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老字号”加快品牌建设,拓展品牌文化内涵,积极开发新产品,创新流通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老字号”参加各类会展和营销活动,扩大国内外影响力。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保护“老字号”、发展“老字号”的良好氛围。
(十)加强餐饮服务品牌建设。支持和鼓励餐饮行业转变经营观念,强化营销意识和品牌意识,建立产品(菜品)开发宣传、生产制作、销售服务一体化营销机制,走品牌效益、质量效益的路子。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烹饪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要通过举办美食节、厨师节,开展比赛交流和创名牌活动,向社会推荐名店、名厨、名宴、名菜、名点、名火锅和名牌食品,促进企业提高烹饪技艺、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用品牌占领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
五、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
(十一)加强全市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市场监测企业样本数量,扩大监测范围,调整样本结构;加强对消费问题的调研,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加大对猪肉、油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以及重要和敏感商品市场预测预警力度,增强预见性。
(十二)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储备制度。积极落实关于建立地方储备制度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地方肉类和成品粮油等应急储备制度,增加储备品种,扩大储备规模,确保7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建立健全收储投放机制,探索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充分发挥储备稳定供应、平抑价格功能,增强市场调节能力。
(十三)加强信息引导,促进产销对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媒体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加大信息引导和咨询服务,引导工业、农业科学生产,做好产供销、农工商间的对接。
(十四)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进一步完善产销衔接、跨区调运、储备投放等机制,做好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及季节性市场供应工作。对市场运行中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准备、早解决,保持市场供应基本稳定,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增强应急保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