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强财税支持,引导资金投向。
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行业调整振兴。
二是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四是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八)强化行业服务协调力度。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要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协调指导煤机行业发展,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支持组建省内煤机企业联合会,发挥在产业政策、行业信息、规划制定、经济监测、技术进步、标准修订、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市场开拓和服务协调等方面作用,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引导和帮助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协调解决行业经济运行、重大项目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行业自律,完善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促进我省煤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煤炭工业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不断加深,煤化工产业发展也受到一定冲击。为促进我省煤化工产业调整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我省煤化工产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设的中小型化肥厂和焦化厂,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省加大了煤炭加工转化力度,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基础。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煤化工企业73家,资产总额709亿元,在岗职工8.5万人,其中技术人员1.9万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42.8亿元、利税76.3亿元、利润4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17%和8.6%。纯苯、精甲醇、合成氨、醋酸等产品产销量均居全国前列。全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煤化工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从2008年初的产销两旺和价格节节攀升,到10月份以后产品滞销、价格急剧下降、多数企业减产停产,绝大多数煤化工企业处于严重亏损状态。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本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部分产品产能过剩,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产品少,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受水资源和环境容量限制,环保压力和制约性增大;市场开拓能力不够强,需求减少,大量产品过剩;一些地区盲目发展煤化工,加之国外大型化工集团都将市场目标定位在中国,国内外企业纷纷向煤化工领域进军,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形势严峻。
(三)面临的形势。由于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新形势下,发展煤化工产业面临新的机遇。一是国家相关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有利于煤化工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为煤化工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煤化工产业调整和振兴。二是发展煤化工产业符合国家的宏观能源政策,煤化工将成为石油化工的重要补充和替代领域,在今后将继续取得发展。三是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需要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建设具有竞争能力的大型煤化工基地,为碳一化工及其他下游产品加工提供了市场和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煤化工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指导下,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控制总量、循环发展为重点,坚持大型化、基地园区化、一体化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强质量管理,培育自主品牌,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稳定焦炭及煤化工初级产品产量,稳步发展化肥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煤化工下游相关产业和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我省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原则。
1.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严格市场准入,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大型化、高起点、规模化、园区一体化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
2.调整结构与优化升级相结合。积极推动煤化工产业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延伸产业链方向转变,由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向注重科技创新转变,控制初级产品规模,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煤化工产业发展新优势。
3.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调整振兴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产业技术进步和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品牌培育与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5.调整振兴与节能环保相结合。依据资源状况和产业技术等基础条件,合理确定煤化工产业发展壮大项目,加快产业调整振兴。实施严格的环保节能措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降耗,实现煤化工产业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6.内需为主与国际化发展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大省的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目标。
1.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到2011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360亿元,年均增长22.3%;利税130亿元,年均增长19.4%;利润70亿元,年均增长18.8%。
2.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行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5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建立健全多层次科技研发机构,完善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枣庄煤化工研究院;以兖矿集团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主,建成国内煤气化、煤液化领域技术研发、技术推广转化和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业技术研发、新产品研制提供技术平台。
4.产业升级进入新阶段。建设省级煤化工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培育国家级名牌2个,山东省名牌10个;培育主营业务过30亿元的企业16户,其中,过50亿元的9户、过100亿元的3户。
5.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托兖矿集团煤化工技术优势,建立鲁南高硫煤煤化工产业基地,周边辐射济宁、枣庄、菏泽等市煤化工企业。依托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潍焦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建立东部沿海煤化工产业基地,周边辐射青岛、潍坊、临沂等市煤化工企业。依托山东明水化工有限公司、章丘日月化工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建立鲁中煤化工生产基地,周边辐射淄博、济南、泰安、莱芜等市煤化工企业。依托华鲁恒升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铁雄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建立鲁北煤化工生产基地,周边辐射德州、滨州、聊城等市煤化工企业。
6.节能减排达到新水平。全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年降低5%,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含处置)达到100%。二氧化硫排放达到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标准。
三、发展重点
(一)发展四大产业链。跟踪国内外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发挥我省煤化工产业优势,重点以碳一化工为主线,培育形成化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链。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产品、醋酸、尿素、聚丙烯、醋酸乙烯、醋酐、草酸、二甲醚、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二甲基酰胺(DMF)、焦油下游产品、苯及下游产品等(附煤化工产业链示意图)。
1.化肥产业链。以现有化肥产能为基础,重点发展合成氨、尿素的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2.精细化工产业链。以甲醇、醋酸、合成气为基础,充分利用焦炉气和煤焦油等产品,重点发展碳一化工产品、焦化及深加工产品、配套气体系列。
3.合成材料产业链。以煤基烯烃技术为龙头,发展乙烯、丙烯及下游衍生产业。
4.清洁能源产业链。以甲醇为原料,建设二甲醚项目,生产醋酸、二甲醚、烯烃、变性甲醇燃料产品,形成大型清洁能源基地。
(二)培育七大化工园区。
1.枣庄化工产业园区。依托兖矿鲁南化肥厂、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滕州凤凰化肥发展有限公司、枣矿集团焦化及深加工企业,建设枣庄化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新型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形成合成氨、清洁能源、碳一化工三大产业链。一是以煤制甲醇深加工为主,生产醋酸、二甲醚、烯烃、变性甲醇燃料产品,培育形成醋酸、醋酐、醋酸乙酯及下游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碳一化工及衍生物生产基地。二是发展化肥产品,形成尿素总产能152万吨/年、复合肥50万吨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建设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项目。三是促进焦炭产业升级,建设年产20万吨的煤焦油加工装置,充分利用焦炉气和煤焦油等副产品,发展深加工下游产品。
2.邹城煤化工产业示范园区。主要以兖矿峄山化工有限公司、兖矿国宏化工有限公司甲醇项目为产业基础,建设高硫煤为原料的高硫煤资源高效洁净利用邹城煤化工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氮肥、甲醇、烯烃及后加工产品。以山东荣信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城市气源工程项目为产业基础,建设焦炉气、焦油加工、苯加氢等深加工项目。
3.兖州煤化工产业园区。以兖矿国际焦化有限公司、济宁民生公司、济宁碳素工业总公司为依托,建设兖州煤化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煤焦化工产业及深加工产品。
4.菏泽煤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焦化为龙头的焦炭-煤焦油加工-粗苯精制-焦炉气甲醇产业链,以煤气化为龙头的甲醇制烯烃产业链,合成氨-尿素产业链以及二甲醚替代燃料产业链,形成以焦炭、化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和替代燃料为核心的煤-焦-肥-化-燃的一体化产业结构。
5.潍坊煤化工产业园区。主要依托山东杰富意振兴化工有限公司、潍坊华奥焦化有限公司、山东潍焦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煤焦化工产业及深加工产品。以山东潍焦集团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国内最大的粗苯和煤焦油深加工企业。
6.聊城煤化工产业园区。以鲁西化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化工企业退城进园”、“改变原料路线,调整产品结构”为契机,按照“提升单套化肥装置的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原则,开发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重点规划建设聚甲醛、醋酐、乙二醇、碳酸二甲酯、丁二醇项目。
7.德州煤化工产业园区。以华鲁恒升为依托,发展煤化工产业集群。配合黄河北煤田的开发建设,按照煤、电、化一体化的开发建设思路,加大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力度,建设煤、焦、电、化一体化的煤化工产业园区。
(三)突破九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煤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重大危险源辨识技术,灾害与事故的监测、预警、防治技术,以及应急救援预案和系统,提高对煤化工泄漏、爆炸等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控能力,应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处理能力等。
2.水煤浆气化工业化技术。完善水煤浆气化技术咨询和服务体系,积极推广水煤浆气化技术。依托工业项目开展大型化水煤浆气化工业化示范技术研究。
3.水冷壁式粉煤气化技术工业化研究。研究水冷壁气化炉粉煤气化技术,继续开展水冷壁式粉煤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研究。
4.煤基多联产系统工业示范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先进的煤气化技术与燃气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燃烧及污染物控制技术以及化工产品动态配置技术,总结甲醇和燃气发电联产装置工业化示范技术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煤基多联产系统集成技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5.大型甲醇、醋酸合成工艺技术。完成以煤为原料的大型甲醇、醋酸合成工艺技术开发。
6.甲醇制烯烃技术。跟踪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甲醇制烯烃技术研发与试验进程,完成甲醇制烯烃工业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建成大型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实现煤化工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