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黄金、建材、石材、水泥及散装水泥、电工电气及仪表、石油装备、煤炭机械、煤化工、焦化等9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四批)的通知

  我省80%以上的规模以上石油装备制造企业集中在东营市。2008年,东营市在该领域产品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达55家,过3亿元以上的企业24家,其中,胜利高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2.8亿元,是国内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东营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陆地石油钻机、抽油机、石油专用管、抽油泵、抽油杆、燃气发电机组、油田特种车辆等主导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油田,石油装备及技术成套出口到50多个石油产出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20余个国家石油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世界上第二条连续抽油杆生产线及目前国内同行业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胜动牌”燃气发电设备。

  德州市拥有胜利油田临盘油区,南临中原油田、北临大港油田,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多年来形成了一批石油配件生产企业。2008年产品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3家,过3亿元的企业1家。主要产品有系列螺杆钻具、钻井泥浆泵、堵水泵、调压泵等,产品覆盖中国陆、海各大油田,并销往美国、伊朗及中东产油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州联合石油机械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泥浆泵及配件品种最全、出口量最大的专业性生产企业,主导产品螺杆钻具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集团定点生产企业,跻身中国石油和石化设备工业协会十强企业。

  (二)面临的形势。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石油装备制造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一是具有丰富的研发和人才资源优势。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优势突出,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胜利油田“五院一中心”(地质科学研究院、物探设计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和技术检测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一大批多年从事石油装备研究的高级人才,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将为全省石油装备制造业研发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二是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目前,产品市场形成了三大板块,省内市场(主要是胜利油田)占四分之一,国内市场遍及华北、江汉、大庆、中原、四川等各大油田和产油区,国际市场延伸至美国、俄罗斯、中亚、澳大利亚、叙利亚、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印尼、阿曼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已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品牌美誉。

  但是,我省石油装备制造业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我省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多,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是其中约有半数达不到经济规模,企业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分散,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在全省82家石油装备企业中,有20家企业生产套管,42家企业生产抽油设备及井口设备等。这些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生产能力的浪费和同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目前,省内生产的石油机械产品,常规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少,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需引进或直接到国外采购。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规模,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做精做强骨干企业,全面提升全省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引导和政府组织协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运行和行业管理机制。

  2.技术创新原则。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3.集群发展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高行业整体协作配套水平,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整体质量和效益。

  4.名牌培育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夯实基础,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创建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区域竞争力。

  5.外向型原则。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6.陆海结合原则。依托全省石油装备制造业强有力的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陆地石油装备研发、制造水平的同时,加大海洋钻采设备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海上钻井和海上平台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水平。

  (三)总体目标。到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30%;利税130亿元,年均增长30%;出口创汇40亿美元,年均增长30%。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家,过亿元的企业40家。培育2-3家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企业。培育1-2个中国名牌产品,2-3个山东名牌产品。建成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两大石油装备产业园区。支持德州市石油配件产业的发展,形成完善的石油装备产业链,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发展重点

  (一)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竞争力强的产品,支持胜利高原、莱州晨莱、胜动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高分辨率感应测井仪、地震勘探传感器和检波器等系列勘探产品、7000米及以上系列钻机、海洋钻井平台及水下生产系统、井控设备、皮带式高效节能抽油机、连续抽油杆、连续油管、螺杆泵系列产品、新型石油专用管、大排量膜分离制氮设备、燃气发电机组等。大力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支持济南柴油机、胜利总厂等企业,重点发展适应深海、沙漠、高寒等特殊环境要求的石油勘探设备,适应稠油、重油、沥青油、页岩油、高含水含砂等不同油质要求的石油开发设备,海洋石油钻采设备,以及中型敷管钻机、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机组和大口径高压管道阀门等油气集输设备等。加快140、260发动机产能建设、190发动机产能扩建质量提升项目,开发为油田、船舶服务的大功率柴油机。开发完善适应钻探需求的2000系列柴油机、3000系列柴油机。

  (二)壮大发展一批技术成熟的装备系列产品。勘探设备系列,支持胜利物探公司等企业,加强海洋油气勘探设备的研发和生产。钻修井产品系列,支持临朐石油机、莱州霸力、胜利高原等企业,加大钻采装备研发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形成以海洋钻修井机、模块钻机、车装钻修井设备等三大系列为主,能适应陆地、海洋、沙漠等不同油田和工况要求的多品种钻修装备系列。抽油机,支持胜利总厂等企业,开发生产智能化、高适应性、节能、精确平衡、无游梁长冲程、大载荷、长冲程、低冲次的新型抽油机,重点开发生产适应海洋采油平台的采油装备。注采泵,支持德州景美、胜利泵业等企业,在巩固系列抽油泵、系列注聚泵和注聚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油管产品,支持山东墨龙等企业,重点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油管及其作业装备。井控设备,支持山东赛瓦等企业,发展中高压采油采气井口、防喷器及控制系统、套管头,开发智能化电-气-液防喷器,发展水压平衡防喷器、深水海底防喷器,发展BOP和节流压井管汇的智能控制,建设井口装置试验中心。抽油杆,支持金圣隆、胜利高原等企业,大力发展高强度、耐腐蚀、耐磨损、连续型结构、非圆形截面、新材料抽油杆。储运设备系列,重点研制管道非开挖敷管钻机、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机组、高效大流量输油管线泵、大口径高压油气管道阀门、ERW高钢级输送管等。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和国际先进技术,加强10万立方米和12.5万立方米等大型原油储罐研制。泥浆泵,支持德州联合石油机械公司等企业发展高效节能的泥浆泵系列产品。同时,扶持发展一批零部件配套企业。

  (三)加快发展石油工程服务业。重点支持开展油气水管道输送防腐工程施工、超声波增油、钻井、采油工艺、油田地面产能建设施工、石油炼化建设施工、定向穿越工程施工、顶驱检修、固井作业、定向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钻井液完井液技术、完井技术、录井技术、钻完井综合技术研究和油气合作开发等工程技术服务业务。

  四、政策措施

  (一)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培育3-5家产值过100亿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集团。以骨干大企业集团为主导,鼓励兼并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专业化水平。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型道路。引导企业联合投资新上项目,集中力量做大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协作配套、专业化分工明确,具有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工程服务等综合配套能力的产业群。

  (二)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链发展,提高产品的适应性、配套性和系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勘探、海洋钻机、大型集输设备等高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抽油机、注采泵、油管及井控设备等优势产品系列的技术、规模和质量水平。发挥胜利油田临海优势,以油田向海上延伸需求为导向,鼓励开发海洋石油钻采设备和新型移动式海上钻井平台。

  (三)改造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普通钻机、游梁式抽油机等技术含量低、能耗高的传统产品及工艺的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引导产业转移,逐步整合常规油套管等传统产品生产,扩大单体生产规模,增强综合竞争力。

  (四)整合要素资源,鼓励自主创新。组织石油大学等省内高校及胜利油田“五院一中心”和重点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建立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装备制造公共研发平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加强深井勘探开发、三次、多元采油开发、大型海上石油开发装备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加强质量管理,完善企业标准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质量水平;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靠标准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六)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开展对外贸易、技术服务、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电子商务、国际代理、与国外公司合资建厂等方式建立全球性营销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联合设立境外销售机构,开拓境外市场。鼓励企业针对国外目标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在当地组建组装厂或维修基地。引导企业实行市场多向扩张,积极承揽与企业产品关联的工程服务。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石油装备产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合资合作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石油装备产品展会。

  (七)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发挥东营市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垦利经济开发区、河口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功能配套,引导新上石油装备制造项目进入园区建设。鼓励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德州、潍坊、滨州等市,制定政策扶持引导措施,设立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八)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行业做大作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石油装备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装备更新、重点产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共性技术攻关、市场开拓,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

  (九)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强对石油装备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建立完善区域、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行业交流。

山东省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煤炭工业局)

  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以下简称煤机产业)是为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煤炭工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认真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决策,确保我省煤机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省是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大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品种、多系列、全门类的煤炭装备及零部件生产和配套体系,成为煤炭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全省现有煤炭机械制造加工企业20余家,资产总值约90亿元,从业2.5万余人,主要集中在7家省属煤炭企业和潍坊、济宁、枣庄、淄博、临沂等煤炭生产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煤机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08年,全省煤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14%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利税6.9亿元、利润3.6亿元。重大装备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15%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了适合各类煤层的高效开采成套技术装备,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进了煤炭重大装备国产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煤炭综采设备、洗选加工处理设备、机械辅助运输设备、高地温灾害处理设备、矿井快速定量装车成套设备、煤矸石建材制造设备等一批产品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兖矿集团综采放顶煤两柱式支架技术出口澳大利亚,实现了我国煤炭设备技术出口零的突破。2008年,已有山东矿机、新矿集团、兖矿集团、枣矿集团、临矿集团、肥矿集团、天晟集团、淄博先河机电等8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有7家煤机企业进入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评出的“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企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