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
(苏政发〔2009〕6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指导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等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实施,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抵御风险能力,制定本实施意见。本意见实施期限为2009-2012年。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当前,我省工业经济正经受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调整和振兴的重大机遇。各地、各部门必须增强进取意识,坚定信心,创新克难,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主攻产业结构调整,主攻自主创新,重点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品牌,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努力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等手段,积极推进工业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到2011年,如期实现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到2012年,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2%,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54%,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产业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万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2万亿元,实现利税、利润总额分别达到9000亿元、6000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35%。
3.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11万件、授权量达到4.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万件以上、授权量达到3000件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以上。
4.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其中中国世界名牌产品6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江苏名牌产品2000个,中国出口名牌60个、江苏省出口名牌150个,中国驰名商标200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500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0%。
5.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建成一大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清洁生产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打造重点产业链高端环节为支撑,紧紧围绕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施重点突破,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
1.主攻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技术。坚持以创新为导向,组织实施“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力争到2012年,在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现代装备与先进制造、新材料制造与应用、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重要技术标准与科技服务等领域,突破800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抓好400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推进高技术优势产业实现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核心部件或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2.促进制造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围绕12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引导企业的生产制造体系加快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延伸。重视产业链招商,主动承接高新产业和高端技术转移,积极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引进研发机构和地区营销总部,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强做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推进工程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数控机床、软件、集成电路、石化、农用化工等15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一批核心技术。精心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四大新兴产业,推进风电设备、光伏、化学药物、生物技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环保设备等14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提升纺织、轻工、冶金、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品牌服装、家用纺织品、优特钢等10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围绕重点产业组织实施100项重点项目,编制2009-2012年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加大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力度,促进重点项目建设达产达效。到2012年,重点产业链的优势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3.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以资源与能力共享为基础,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于一体,在集成电路、工程机械、计算机系统工程、制造业信息化、生物医药材料、光电子技术等领域,建设40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实施500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为目标,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汇聚各种创新要素,促进科研活动与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到2012年,基本建成南京高新区“三创”载体、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苏州高新区科技城、无锡高新区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等5个科技创业创新示范区,全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00家,孵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中小企业达到1.5万家。
4.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重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着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每年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提高发明专利的比重,推动专利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加强企业技术研发合作,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合作创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鼓励企业兼并收购国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创新工程,完成2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培育2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省级以上各类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80%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000家。
5.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信息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和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加快实施百家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工程、千家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和万家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到2012年,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9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35%,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50%,其中2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
6.强化现代服务业支撑。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积极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以沿海沿江港口、机场、交通枢纽、开发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专业性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和会展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将工业咨询、设计、广告、策划、物流、售后服务等业务,外包给信誉好、效率高的品牌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二)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立足产业、园区、企业三个层面,加快实施万亿元级产业、千亿元级集群和基地、百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加快实施万亿元级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精传统产业的目标,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调整和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瞄准国际产业发展的高端水平,引进200项国际尖端技术项目,实施100项重大产业项目、300项重点技术引进改造项目,千方百计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项目落户江苏,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到2012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万亿元、4.5万亿元和1.4万亿元;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500亿元、4000亿元、2500亿元和2500亿元;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四大传统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5万亿元、1.3万亿元、1.3万亿元和3500亿元。
2.加快实施千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培育工程,推动集约发展。以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强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四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载体功能,促进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到2012年,建成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8个20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及15个1000亿元级工业园区;培育发展徐州工程机械、昆山模具制造、无锡工业设计、常熟服装、南通家纺、淮安盐化工、宜兴电线电缆、邗江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杭集日化、戴南不锈钢制品等100个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抓好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等10个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显示、现代通讯、光纤光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风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照明、环保设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100个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3.加快实施百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制定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进一步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鼓励钢铁、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国际资产重组,鼓励重点骨干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和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强做大。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到2012年,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88家,其中超500亿元企业16家,超千亿元企业6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