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家具、工艺美术、家电、五金衡器、医药、服装、纺织机械、农业机械、铸造、模具等1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第二批)的通知

  (一)现状。目前,我省纺织机械器材企业约130家,约占全国纺织机械器材行业的18%;工业总产值约80亿元,占全国行业的15%,均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位。固定资产约10亿元,从业人员约1.8万人,居全国第二位。我省纺织机械行业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其中以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和青岛东佳纺机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棉纺设备,如清梳联合机、梳棉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倍捻机、自动络筒机等技术较为先进,使用性和可靠性均基本满足生产要求,其中梳理设备、自动络筒机等约占全国60%。印染后整理设备如气体烧毛机及2个专利火口、高速高效短流程炼漂设备、高效热定型设备、丝光机等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我省纺织机械行业的织造设备品种较多,针织机械及针织后染整机械占全国约40%左右,喷水织机约占全国产量的50%左右,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刚性剑杆织机等占的比重也较大。我省纺织器材、纺织专件知名品牌较多,如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生产的平皮带,为世界四大名牌之一,为我国大部分纺织主机配套供应;山东同大镍网有限公司生产的印花镍网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易斯特(烟台)精密纺织器械有限公司的各类织针为世界第一品牌;烟台珠玑针厂生产的圆纬机织针占全国第一位,供应量占全国的40%以上;日照裕华机械厂生产的气动加压摇架,制造精度和供应量仅次于德国IVA公司,生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青岛纺器为中国四大钢筘生产企业之一;滕州山鹰纺织器材有限公司的软胶辊为全国第一位。
  (二)存在问题。一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可靠性、稳定性与国外先进产品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有些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还是空白。二是装备成套能力不足,缺少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更新换代长期滞后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省作为纺织工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我省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省纺织机械器材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发展原则。
  1.市场为导向原则。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新产品研发,提高企业效益,促进就业和扩大出口。
  2.企业为主体原则。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通过制定规划、标准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3.自主创新原则。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原则。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纺织机械、器材产业,提高企业设计、制造、营销、管理信息化水平。5.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严格技改项目节能审查评估,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过度消耗资源的“两高一资”行业过快增长,促进节能环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任务目标。到2011年,全省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6%;产品销售收入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6%;实现利税1.4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利润8000万元,年均增长3%。清梳联合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棉纺重点设备争取尽快达到世界同期先进水平,替代进口;喷水织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等织造重点设备加强技术攻关,提高质量水平,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键专配件如紧密纺专件、气动或弹簧摇架、金属针布、合金镍网、特种平带、织针等基础较好的重点产品保持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发展重点
  (一)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依托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清梳联合机采用增加异纤监控与检出装置技术,其中梳棉机采用模块化、人性化设计及抬高锡林、加宽机幅、增加梳理面积等技术,向短流程、多组合、高速高效方向发展;自动络筒机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对络筒工艺及纱路进行全新设计,提高电子智能化和运转平稳性,向高速、高质、高效、稳定性方向发展。
  (二)新型并条机、粗纱机。依托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条机采用高速并带自调匀整技术,向高速、单眼、自动换筒方向发展;粗纱机在多电机驱动基础上实现自动络筒与细纱机联接技术,向高速、悬锭、稳定性方向发展。
  (三)新型细纱机。依托山东同大集团有限公司,采用优质的纺纱专件---罗拉、锭子、钢领以及高性能的驱动系统和智能化软件控制系统、自动络纱、集体络纱、紧密纺、细络联等技术,向多锭化、超长机、自动络纱方向发展。
  (四)新型高档喷气织机。依托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星火引春纺机有限公司、青岛天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精确引纬控制、智能化控制以及纬纱剪刀、绞边等附属装置电子化技术,提升专配件水平,向高速化、多品种适用化、降低能耗、提高织造效率和织物品质等方向发展。
  (五)新型喷水织机。依托青岛星火引春纺机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双泵三喷自由选纬、电子储纬器、电子送经和卷取、多臂织机等技术,向宽幅、高速、稳定、降低能耗等方向发展。
  (六)新型高档剑杆织机。依托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济宁圣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电子开口、送经、卷取、选色、控制引纬、剪刀、绞边、马达直接驱动以及强大的计算机控制与网络化技术,向模块化、智能化、自动化、高速化、多品种适用化、降低能耗等方向发展。
  (七)新型电子并纱机、倍捻机及长环蒸化机、高档丝光机。依托山东同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采用机电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向高速、高产、高质、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加大技改力度,形成产品规模。
  (八)新型梳理设备和非织造成套设备。依托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采用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向高速、高效、高质、稳定、降低能耗方向发展。围绕废旧纤维再生综合利用非织造成套设备,加大科研攻关,推出更新换代产品。
  (九)关键专、器材件(高目镍网、气动或弹簧摇架、金属针布、特种平带、软胶辊、织针等)。依托山东同大镍网有限公司、日照裕华机械厂、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滕州山鹰纺织器材有限公司、易斯特(烟台)精密纺织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增加技改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打造知名品牌基地。
  四、政策措施
  (一)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项目实施。抓好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关联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投资项目,加强协调调度,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达产、早见效。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推进一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限制和禁止高消耗、高污染、过度依赖资源的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增加有效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以企业自筹和招商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辅,积极争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推进整合重组,广泛吸引民间资本,确保项目资金来源。
  (二)着力培育优势企业,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支持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各类纺机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步伐,培植大企业集团;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对行业发展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发挥骨干企业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相关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壮大产业规模;支持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建立配套关系,发挥专业化生产优势,共同抵御市场和金融风险。
  (三)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时,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四)强化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搞好二次开发。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信息、产品检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五)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大专院校、技工学校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纺机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熟练技术工人、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一批适应产业提升和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具备开发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大型纺机企业要建立内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和管理素质。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落实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更多地承担政府和企业难以承担的事务。行业协会应在调查研究、制定规划、信息发布、反映行业动向、维护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制定行业标准、应诉行业反倾销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纺织机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山东省农业机械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省农业机械工业协会)

  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我省是农机工业大省,近年来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农机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对我省农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大举措,振兴我省农机工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目前,我省农机工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92家,资产合计370.4亿元。产品门类齐全,产品品种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全过程。近10年来,农机工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2008年,全省完成销售收入940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利税68.8亿元,同比增长8.95%;完成利润47.6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工业增加值216亿元,同比增长13.04%。市场遍布全国,并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其中三轮汽车的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拥有时风、福田雷沃、福田诸城汽车、五征、常林、凯马、山东山拖、华盛中天、海山机械、黑豹等十几家国内知名的农机生产优势企业,形成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主机带动配件的良好互动局面。虽然我省农机行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量小、国际化程度低、总量大而不强、增量高而不优、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等突出问题。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农机工业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农业机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世界各国都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和保护,刚性需求明显。我省农机出口近3年来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幅度,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市场,对我省农机产品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是我省农机工业重要的海外市场。从国内来看,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三农”政策为农机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这必将拉动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发展,加速农机产品升级换代。另外,国家增加铁路、公路建设的投资,为农用运输机械提供了广阔市场。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我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由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的转变。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机械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抓好一批农业急需的重点产品生产,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积极扩大产品出口,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从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转变。
  (二)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政策引导和政府组织协调。
  2.技术进步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核心技术培育,以创新占领市场,实现从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3.国际化原则。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开发利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加强与大型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理念,提高我省农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总体目标。到2011年,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全省农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家,实现销售收入1350亿元,年均增长13%;农机产品年出口创汇20亿美元;年产大、中型拖拉机12万台,小型拖拉机80万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2万台,低速货车40万辆,三轮汽车140万辆;农用内燃机8500万千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