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以及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将对医药行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针对当前形势,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共同建立完善医药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做好监测协调工作,力争及时掌握全面、详实的企业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强化市场营销,抓好基本药物和低端医疗器械生产,巩固市场占有率,把内需增长作为保持行业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全面推行ERP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财务、供应、生产、销售、库存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调自律。行业协会应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和技术交流等服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信息统计、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制定和核准等工作,加强对行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加强行业自律。发展改革、经贸、卫生、药监、劳动和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省医药行业协会的工作,形成合力,全力推动医药行业迈上新的台阶。
山东省服装产业调整振兴意见(2009-2011年)
(省经贸委、纺织工业协会、省服装行业协会)
服装产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延伸,也是现阶段国际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出口创汇、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省服装工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拉动下,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平稳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服装工业正面临生产增速减缓、主要经济指标下滑、资金紧缺、投资下降等严峻形势。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振兴我省服装工业,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现状。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达到1471户,产量26.04亿件,同比增长4.64%;完成工业增加值306.55亿元,同比增长19.86%;实现销售收入1120.77亿元,同比增长25.02%;利税109.94亿元,同比增长18.77%。出口创汇由“十五”初期的27.2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7.35亿美元,年均增长13.92%,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即发、鲁泰、绮丽等企业集团出口创汇均超过1亿美元。在历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排名中,我省一直有10家以上企业入选,最多时达17家。目前,全行业拥有中国名牌1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山东名牌43个、山东著名商标51个,拥有即墨针织服装名城、诸城和郯城男装名城及海阳毛衫名城等4个国家级服装名城。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0%左右的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其中70%以上的专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省服装行业发展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低。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低,出口市场多元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我省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滞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目前,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5%左右,与发达国家2%左右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阻碍了行业产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自主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我省自主品牌的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高档服装市场大多被国外品牌占据,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营销渠道开拓能力和推介意识及市场控制力不足。四是综合能力和产业集群建设与南方先进省市相比差距大。2007年全国服装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达201亿件,其中广东49亿件、浙江40亿件、江苏33亿件、山东25亿件;出口创汇全国1150亿美元,其中广东339亿美元、浙江185亿美元、江苏149亿美元、上海113亿美元、山东69亿美元。目前全国共有35个服装产业特色名城,其中福建、江苏各8个,浙江6个,广东5个,而山东仅有2个。
(二)面临的形势。当前,金融危机正严重冲击全球经济,从国际市场看,在一定时期内,我省将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巨大压力。国际市场的变化还将会冲击国内市场,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降,竞争激烈。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将使服装行业面临较高下行风险。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出口增速下滑。占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出口56%的美、欧、日市场消费增长乏力,使我省纺织服装业出口受阻,2008年我省服装出口7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增幅回落0.9个百分点。二是亏损额加大,库存增加,利润率下降。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服装行业亏损面9.99%,增加1.51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增加61.75%;库存同比增加21.20%;应收账款同比增加68.56%。全省服装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20.8亿元,同比增长25.05%,增幅同比回落8.2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9.9亿元,同比增长18.77%,增幅下降20.75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增幅27.61%,增幅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6.01%。部分地区1/3左右的规模以下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三是银根紧缩,企业融资困难。我省服装行业中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行业平均利润低,贷款难度大,其中80%企业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经营困难,部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
但也应该看到,我省服装产业基础比较牢固,在国内外市场基本面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国家和省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采取切实有效办法,完全有可能扭转行业目前的困难局面,并为进一步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实现产业振兴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大和优化技术改造投入,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集群建设力度,培育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扩大内需,确保行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后劲。2.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加花色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促进就业和扩大出口。3.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通过制定规划、标准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投资行为。4.自主创新原则。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原则。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设计、制造、营销、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振兴目标。到2011年,主要达到以下目标:1.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35-40亿件,出口创汇120亿美元。2.主要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80%,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40%。3.重点培育2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自主品牌,提高行业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比重。4.中国名牌达到15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2个,山东名牌达到50个,山东著名商标60个。
三、振兴重点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搞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普遍改造,以提高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强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用3-5年时间培育10家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强、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提升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引导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共建工程及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及“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三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融合,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柔性制造和诊断等技术,大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技术服务等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产品设计生产、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水平。
(二)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继续按照强化特色、壮大优势、培育品牌、提高档次、突破辅料、开拓市场的思路,重点发展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系列牛仔服装、男女时装、职业装和高档针织内衣、休闲运动装、针织时装八大类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对衣着类多层次、个性化、休闲化、舒适化、功能化的需求,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面料、辅料、设计、技术、工艺、品牌、广告、营销、企业文化、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整合与配套发展。加快建设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六大服装工业基地,建设西部产业链上中游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培育即墨、淄川、洛口、临沂、潍坊等服装、面料、辅料、服饰、纱线综合性市场,完善配套加工基地及物流仓储、餐饮服务等相关设施,构筑生产与市场互动双赢的产销新模式。与有关省市合作建设辅料市场,尽快解决长期制约我省服装产业链发展的辅料短缺、不配套问题。积极探索女装发展新路子,争取有新突破。加快建设半岛女装加工群,探讨与韩国相关部门和企业面料、设计、信息等多方位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杭州、广东、深圳等国内女装品牌生产地和集散地企业交流与合作。
(三)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行业应对危机能力。一是建立服装行业重点企业跟踪制度,整合现有数据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与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二是建立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为服装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检测、产品设计开发、社会责任推广、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山东服装创新发展技术服务五大创新平台:服装产业链信息发布平台,服装产业链科技新产品推介平台,色彩、纱线、面料及服装流行趋势发布平台,品牌建设与推广平台,工艺技术交流平台,促进山东服装整体水平的提高。利用行业信息平台建设我省服装行业技术中心,利用社会资源为行业服务。
(四)加快推进产业转移,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和引导服装加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支持菏泽、聊城、临沂、德州、济宁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建立服装加工基地和流通市场。
四、政策措施
(一)巩固和拓展国内外市场。各级外贸发展基金设立服装自主品牌出口专项,支持优势自主品牌企业设立研发设计中心,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品牌并购、品牌推广、开辟营销渠道。支持有效会展和重点品牌的整体推介,全面推动内需发展。积极配合国家实施拉动内需的10项措施,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开发具有科技和文化含量的多种实用性产品,扩大功能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内需。鼓励地方商业与地产品牌企业联手探索商企共赢的新路子,尽快提高品牌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推动国内外服装行业交流与沟通,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主要出口市场贸易环境的稳定,积极开拓俄罗斯、南亚、拉美等市场,培育新兴增长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充分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境外投资设厂或采取收购、租赁、合资合作等投资方式。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提高对服装产品终端市场的控制力,改善我省服装工业在国内外价值链中的分配,实施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在国内外的优化配置。
(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升我省服装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一是以终端服装产品自主品牌为突破口,选择2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在3年内形成5-10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同时为培育国际有影响力的品牌打好基础。二是扶优扶强,支持品牌企业建设和完善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市场营销网络以及跨地区兼并重组、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若干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提高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三是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品牌收购,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出口的比重。四是大力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强企业标准、计量和质量等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综合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积极培育名牌产品,着力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国内外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对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服装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生产流动性资金贷款支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服装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
(四)集中财力支持服装企业发展。整合财政及有关部门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向服装企业倾斜,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和推广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明显的先进适用技术,支持面向服装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各种科研创新基金对服装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五)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投资管理。制定并完善服装行业准入条件,指导行业规范发展。采用环评、土地、信贷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备案管理办法,规范服装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信息咨询、公共服务、应对贸易摩擦、协调企业加强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行政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协调沟通机制,推进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工作。
山东省纺织机械行业调整振兴意见(2009-2011年)
(省纺织工业协会、省纺织机械协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纺织机械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增强纺机行业竞争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