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律信息 | 法律新闻 | 案例 | 精品文章 | 刑事法律 | 民事法律 | 经济法律 | 行政法律 | 诉讼法律 | 合  同 | 案例精选 | 法律文书 | 合同范本 | 法律常识 | 司考题库 | 
法律图书 | 诉讼指南 | 常用法规 | 法律实务 | 法律释义 | 法律问答 | 法规解读 | 裁判文书 | 宪法类 | 民商法类 | 行政法类 | 经济法类 | 刑法类 | 社会法类 | 案例趋势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特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技术是国际建井领域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该项研究以郭屯矿井主、副、风井井简(冲积层厚度为572~587.5m,基岩段涌水量高达1540m3/h)工程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取得以下突破:1、研究提出了特厚冲积层中冻结井壁与冻结壁的设计理论,从设计上确保了井壁和冻结壁具有合理、足够的安全度,避免了凿井期间井壁挤裂、失稳事故;2、揭示了多圈管冻结条件下冻结管断裂的新机理,研发了分圈异步冻结技术,发明了冻结管柔性接头,成功防止了冻结管断裂事故;3、开发了700m深基岩冻结封水技术,杜绝了冻结基岩段淹井事故;4、发明并应用了内层可缩新型冻结井壁结构和密封性能优异的井壁竖向可缩装置,能有效防止特殊地层条件下的井壁破裂灾害;5、安全、顺利地完成了郭屯煤矿井简冻结段施工,创造了冻结法凿井通过冲积层厚度世界最高记录(587.5m)和冻结深度全国最高记录(702m);经技术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取得了特厚冲积层和强含水岩层中(厚度400~700m)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特殊困难、高风险条件下的井筒建设和维护提供了安全保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该项成果使井筒快速施工节省工期4.5个月,节支达1.9亿多元。目前已应用于近20个井简,为井工开采我国特厚冲积层及富水岩层下的矿物资源扫除了建井技术障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JB2008—2—79 深井巷道复杂条件下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成套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新汶矿业集团公司
  该项目针对新汶矿区超千米采深、地质构造复杂、矿井灾害性现象多重复杂条件,从开岩、排煤矸、支护、辅助四大主要工序,运用计算机模拟、理论综合分析和现场实践改进等多种方法,深入研究了综掘机快速掘进配套技术难题。提出了综掘机快速截割方法、采用高强度综掘机截齿实现快速掘进千米零消耗技术、开发了综掘机利用炮头+托梁器托钢带及综掘机机载液压临时支护机作为临时支护技术、EBZ—135型综掘机直接开门技术、EBJ—120型综掘机26度爬坡技术,以及综掘机过断层群技术,可实现连续过落差12m及7.5m的断层,仍能保证月平均单进310m以上,连续过落差约5.0~7.0m的大小不等7条断层,仍能保证月平均单进406m以上;研制了运输皮带拐弯技术、提出了综掘机快速撤除搬家技术、研制应用了大件专用运送车、顺煤流皮带启动控制技术、卡轨车配底卸式矿车运输技术、水平煤仓配皮带及矿车运输技术、单轨吊及底皮带等辅助运输技术、快速延皮带技术、配大功率机具高强锚杆快速施工技术、快速掘进组织管理技术、改造综掘机配置的喷雾头技术且采用18kw振弦式除尘风机及除尘剂进行强制灭尘等,并实现了上述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具有难度大、创新性、成套性强、示范性强等特点。目前已在新汶矿区推广应用,综掘机年进尺达到了4000m/台,比原来增加了1314m/台以上,综掘总进尺占半煤巷总进尺的比例由2004年的21.45%上升至目前的62.34%。保证了正常生产接续,节支总额达1345.9万元。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安全和社会效益。
  JB2008—2—80 较薄煤层自动化开采工作面成套装备及工艺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该整套装备实现了较薄煤层自动化开采,开创了国产化薄煤层综采自动化开采的先例。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1、研发了适合1.2~2.2m厚度煤层自动化开采的综采成套装备。整套装备采用电液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具有支架自动跟踪采煤机移架、自动跟踪采煤机推溜以及成组自动移架、推溜等功能,实现了较薄煤层自动化开采,开创了国产较薄煤层自动化开采的先例。该成套装备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解决了该厚度煤层长期以来无合适装备可供选择的难题。2、研制成功首台国产大功率、矮机身MG556—WD型薄煤层电牵引滚筒式采煤机,创新开发了双截割电机并行布置方式,有效地缩短了机身长度、降低了机身高度、简化齿轮传动系统,又增大了摇臂的截割功率,机身高度840mm,是国内外同类采煤机中功率最大、机身最矮的机型。3、研制开发了适合1.2~2.2m厚度煤层高效开采的高可靠性电液控制液压支架,采用三维动态优化设计,优化结构参数,创新薄截面梁体结构,最大限度增加架内空间,适应薄煤层开采要求。4、集成开发研制了国内首套薄煤层电液控制系统和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较薄煤层的自动化生产。5、研制开发了适合较薄煤层高产高效开采配套要求的矮槽帮、大功率SGZ800/630刮板输送机以及自移式顺槽设备,是同类设备中功率最大、运输能力最大的刮板输送机。6、研究和开发了较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生产工艺及自动化控制程序。经技术鉴定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已在兖矿济二、济三和鲍店煤矿推广应用5套,累计新增产值29.4亿元,新增利税28.7亿元,同时已推广到大同、铁法、神华集团和淮南等兄弟单位。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JB2008—2—81 4m大采高综放工作面支护设备配套与工艺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1)根据大采高综放开采矿压特点研制了ZFS7200/20/40大采高综放支架和架宽1.75m的ZFG9000/22/38型支撑掩护式大采高低位放顶煤过渡支架,配套了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端头及顺槽支架,首次形成了4m大采高综放开采支护设备配套体系。(2)实测研究了大采高综放面矿压显现规律、超前支承压力与煤岩运移规律;理论与实测研究了大采高综放面支架围岩关系及支架稳定性;形成了通过改变综放开采采放比来调节矿山压力的思想和方法,加大综放面机采高度,改善顶煤冒放性,提高了工作面煤炭采出率。(3)首次采用散体模型试验和理论研究了大采高综放开采放煤口参数、煤岩冒落规律的影响因素、煤矸放出的流动场特征、放煤工艺参数优化、合理机采高度的确定,进行了回采工艺实测和采出率分析评价。(4)首次实施了大采高综放面大断面窄煤柱沿空顺槽护巷技术,形成了以小煤柱大断面和锚网索支护为体系围岩控制技术。(5)研究形成了大采高综放面一通三防技术体系。主要特点及技术指标:(1)工作面支架移架速度小于15S/架,端头及顺槽支架满足大功率运输设备要求,实现不停机作业;(2)大采高综放面累计采出率89.37%,最高91.97%,与相邻普通采高综放面相比采出率提高1.36%;(3)工作面超前巷道断面不低于8m(2上标);(4)支架通过30000次寿命试验;(5)大修周期4年,主要结构件大修周期内不能损坏。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大采高综放开采解决了普通综采放顶煤技术中存在的许多难题,提高了综放开采一次采放的总厚度,进一步拓宽了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采煤工艺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综放技术装备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工作面单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该项研究成果累计新增产值8631万元,新增利税7653万元。目前已在兖州矿区东滩等矿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JB2008—2—82 近地表复杂采空区精细探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协庄煤矿
  中国矿业大学
  该项研究成果应用现代地球物理技术、计算力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先进的加固技术,形成了从近地表采空区与边界煤柱完整性探测方法、稳定性评价到加固完善的全方位矿井采空区与边界煤柱综合治理保障体系。其主要研发内容和创新:(1)集成优化了探地雷达、EH4连续电导率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可控源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四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提出了根据探测深度、分辨率和精度选择技术方法的组合方案,建立了矿井近地表复杂采空区及边界煤柱综合精细探测技术体系,适用于强干扰地区不同埋藏深度、不同尺度、复杂地下介质、多煤层采空区及煤柱完整性的高分辨高精度探测。(2)强干扰地区数据采集及压制干扰技术方法,弱电磁信号识别技术。(3)研究不同条件采空区的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采空区的识别与解释技术方法。(4)根据探测结果对采空区分布,一灰、四灰岩溶通道发育、分布情况,露头煤柱渗漏性,边界煤柱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残余煤柱下方存在采空区的煤柱稳定性状态进行了分析计算,提出了合理的安全煤柱尺寸。(5)研究边界煤柱加固技术方法,进行煤柱加固材料配比试验,提出采空区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协庄煤矿、山东华恒矿业有限公司、山东华泰矿业有限公司等5座矿井应用后,增收节支达两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JB2008—2—83 山东省煤矿重特大水害隐患治理与预防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该项研究成果主要是为预防山东省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而提出的。首先对山东省各省属、市县属和乡镇煤矿水害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各矿编制防治水预案,摸清了山东省煤矿的水害现状,对矿井水害重特大隐患进行了认真分析,制定了针对性预防方案;统计分析了山东省煤矿水害重特大大灾害隐患的类型、水害危害程度及区域分布规律,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和预防对策;特别是在矿井重特大隐患的区域性规律、区域性防治对策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主要研究内容:(1)审查省内煤矿水害重特大灾害治理与预防方案;(2)补充完善矿方提供的水害分析技术资料;(3)调查分析山东省煤矿水害基本情况,划分煤矿水害的类型;(4)调查分析省内各种煤矿水害的分布,评价其影响程度;(5)查找重特大灾害的种类,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发生机理,提出治理与预防措施。该项研究通过调查山东省所有国有和地方煤矿的水害现状及防治水状况,进一步明确各煤方面存在的隐患;经过科学的分析,明确隐患的危险程度和隐患分布的主要区域,提出相应的治理与预防对策,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治理隐患提供决策支持。对山东省生产煤矿水害及其重特大灾害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研究通过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的结合,为实现山东省煤矿的科技兴安战略,建立煤矿水害重特大事故隐患控制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山东省290对矿井的《矿井水害预防方案》进行了指导、论证和审查,确定了防范措施,消除了矿井存在的水害事故隐患,仅此一项就节约开支近5973万元。使290对矿井的原煤产量在2005年、2006年分别增加了139.9万吨、145.6万吨,经济效益增加了9.3559亿元,新增利润3.1381亿元。该项研究为减少甚至消灭矿井水害事故,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JB2008—2—84 安全高效矿井辅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以矿井辅助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安全高效为核心,紧紧围绕系统优化、安全监测和新型装备等关键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矿井辅助运输进行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分析,建立了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的总体技术框架。优化后的矿区矿井辅助运输系统模式,为新型高效辅助运输技术装备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矿井辅运输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向。2、自主开发研制的顺槽连续牵引车,合作开发的我国首套SR—30J高速架空运人系统、首台立井无轨胶轮车等新型辅助运输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煤矿辅助运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首创立井开采条件下由地面装载处到井下工作点的不换装快速直达运输。4、地面新型排矸系统及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多媒体网络实时监控技术、副井口操车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煤矿地面辅助运输的生产效率和安全可靠性,改善了矿井综合形象。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兖州矿区的示范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02~2006年累计共创经济效益133440万元,辅助运输事故率与1996~2000年的5年相比下降80%。项目研究成果已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其中顺槽连续牵引车已经在全国70多个矿务局(公司)推广应用,高速架空乘人装置及轻型无轨胶轮机车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全面提升了我国煤矿辅助运输现代化水平。
  JB2008—2—85 利用生物技术创造花生抗逆新种质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该项目首次通过大EST测序克隆88个与花生抗逆相关的基因,在国内首先克隆花生条纹病毒(中国株系)外壳蛋白基因;筛选获得272个新的花生SSR分子标记,通过远缘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培育出46个抗青枯病和叶斑病新种质;建立了花生高效离体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并将PStV—cp基因、CpTI基因和金属硫蛋白基因转入我省花生主栽品种,并获得了具有优异农艺性状的抗病、抗虫、抗重金属转基因株系。
  花生SSR的开发及利用SSR对花生栽培种和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花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依据。获得大量花生抗逆新种质,其中来源于远缘杂交的种质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花生育种中,转基因抗性材料也被多家单位作为抗性基因的供体应用到花生育种中。转基因植物一旦允许释放,以此育成的抗病、抗虫、抗重金属品种具有减轻农药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维持生态平衡的优势,推广前景极为广阔。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他引81次。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86 小麦新品种潍麦8号选育与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
  该项目以综合性状好的材料为中心亲本,以矮杆亲本为重点,组配杂交组合,以求矮杆和丰产的结合,选育成了潍麦8号新品种。该品种幼苗匍匐,半冬性,株高85厘米,穗呈宝塔型,长芒,大穗,亩成穗30万左右。穗长11厘米,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48—52克,穗粒重2.5克。抗叶锈、白粉病,中晚熟,落黄好。籽粒白色,饱满,蛋白质含量16%。潍麦8号株型结构优良,茎杆分布紧凑;茎杆粗壮坚韧,抗倒性突出,耐高温、干热,不早衰,活杆成熟,适合高产栽培和机械化作业。具有大穗和多穗品种的优点,解决了大穗与大叶连锁的矛盾。叶功能期长,灌浆强度大,解决了大穗与籽粒不饱满的矛盾。建立适合品种特点的生产技术规程。创建了“政府农技网+专业技术基地+商贸直销网”的新推广模式。在推广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依靠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各种推广资源优势,把直销推广模式作为推广重要方式。
  该品种2003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推广2016万亩,产生经济效益9.8亿多元,发表论文6篇。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87 日光温室蔬菜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管理处
  该项目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土壤连作障碍和无害化生产问题,建立了基质用量小、成本低的地下槽式蔬菜有机基质栽培形式;确定了3个栽培基质配方及其配制方法与工艺;明确了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的基质用量指标,为果菜类袋型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提供了基质用量标准;确定了在不降低有机基质栽培产品品质条件下提高蔬菜产量的化肥施用量和施用技术;确定了有机基质栽培蔬菜水分管理的量化指标;研制了一种固定植株的蔬菜卡子,专用化肥施肥袋。
  该项目获得国家专利3个,发表论文12篇,其中被CA—BI收录8篇。在寿光、泰安、淄博、德州和东营等地累计示范推广7.4万亩,已获经济效益14922万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88 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主要完成单位:临沂市蔬菜办公室
  临沂同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该项目对适宜有机栽培的蔬菜品种筛选、病虫害综合防控、EM有机肥应用、轮作模式、产品加工配送等技术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借鉴日本自然农法的技术理论,应用HACCP原理和方法,研究组装了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南瓜、黄瓜、番茄、大白菜等12种蔬菜的有机栽培技术规程。该项目对有机蔬菜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及质量控制与可追溯体系进行了探讨与实施,创立了“政府支持+企业运作+适度规模农场式生产+产品认证+品牌定点直销”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有效地保障了有机蔬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建成了同德、青果两处有机蔬菜示范园,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目解决了有机蔬菜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总结完善了主要蔬菜的有机栽培配套技术规程;创立了有机蔬菜发展和产业化运作的新模式。
  该项目已建立有机蔬菜项目核心示范区425亩,分别通过了国家及进口国的有机产品认证。在临沂市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罗庄区等累计示范推广有机蔬菜12555亩,新增纯收益1159.191 6万元,并辐射带动全省推广有机蔬菜20余万亩,增加社会效益2.4亿多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JB2008—2—89 春、夏、秋大白菜系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该项目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在广泛搜集国内外大白菜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和集成大白菜抗病性、耐热性、耐先期抽薹,以及品质等主要目标性状的鉴定、选择方法,筛选、创新了抗3种病害的大白菜材料6份,其中98513、98320两份材料通过了国家攻关组统一验收,达到了三抗水平;创新育成了耐33℃高温的夏大白菜材料4份,其中98—4通过了国家攻关组的统一鉴定;创新育成了耐抽薹的春大白菜材料2份。研究了大白菜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研究明确了大白菜的风味物质组成,为品质育种奠定了基础。先后组配了春、夏、早秋、秋大白菜杂交组合558个,从中选出天正春白一号、天正秋白19号、天正秋白一号3个新品种,并通过国家和省审定(鉴定)。制定了春、夏、秋系列大白菜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该项目已累计推广6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53亿元,丰富了市场供应,增加了农民收入。先后发表论文12篇。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90 十种重大植物检疫性及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该项目首次采用GARP模型方法,分析确定了黄瓜绿斑驳病毒病等6种重大有害生物在国内和我省的适生范围,绘制了其国内潜在分布图,为风险综合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依照PRA准则,创新建立了有害生物风险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苹果蠹蛾等十种重大检疫性及外来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分析,制定了风险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国和我省植物检疫决策水平和植物保护水平。研究建立了苹果非疫区131万亩,提高了我省苹果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了苹果出口创汇。构建了我省重大植物疫情监测网络,有效地阻截了红火蚁、苹果蠹蛾、小麦矮腥黑穗病等10多种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科学提出了我省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管理总体策略,对今后我省重大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铲除扑灭了小麦腥黑穗病、黄顶菊、蔗扁蛾、十字花科根肿病、黄瓜绿斑驳病毒病等多种重大有害生物,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产。
  该成果已累计防控面积达1870.1万亩,综合经济效益13.41亿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91 农田养分资源合理配置及调控模式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该项目通过对土壤测定,掌握了农田养分现状及制约因素。根据养分现状在小麦、玉米、花生、果树等作物上进行50多处土壤酸度调节、肥料配方校正及使用方法试验与示范,改变了传统习惯施肥模式,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为系列动态高效肥的生产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监测、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麦、玉米、花生、果树等四种作物养分优化配置及调控模式,其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该项研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其切入点是土壤质量的改良,重点是农田养分管理,管理的要点就是“区别对待,实时测控”,即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土壤养分和肥料效应变异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和施肥调控方法。直接推广应用150万亩,研发推广系列高效肥料11种,带动推广300多万亩。累计节本增效89100万元,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92 豁眼鹅快长系选育及配套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该项目运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育种理论,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等育种技术及分子遗传标记等手段,对已育成的豁眼鹅开展了早期生长速度选育,首次育成了豁眼鹅快长系,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快长系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而且产蛋量达到92个/年,种蛋受精率达到93%,受精蛋孵化率达到90%以上。同时对豁眼鹅快长系营养需要量、种质特性和牧草代谢规律和蛋白质和相关酶的遗传变异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制定了营养需要标准、品种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体重与喂料标准和产蛋标准,成功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标记豁眼特征的分子条带,为品种标记选择提供了技术保障,首次分离到鹅高纯度的GIgY和GIgM及相应的H链、L链、Fab段和Fc段,探明了免疫器官发育规律,克隆、测定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classⅠ基因序列并分析其基因组结构,提取并鉴定了鹅热休克蛋白70HSP70;克隆鹅细小病毒NS1基因并转化到苜蓿中,为探索抗病育种技术及研制可食性基因疫苗开创了新途径。
  该研究发表论文46余篇,申报国家专利2项,目前已推广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鹅共109万套,商品代2880多万只,新增利税3.53亿元,经济效益显著。经技术鉴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JB2008—2—93 甜樱桃良种良砧良法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该项目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集成建立良种良砧和良法栽培技术;选育了甜樱桃新品种——“岱红”;克隆了甜樱桃S基因并对筛选的新品种的S基因型进行鉴定,为授粉树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萌芽与内源激素的关系,揭示了花束状果枝形成的机理;研究了甜樱桃15N吸收、运转、分配和再利用特性,揭示了其养分需求规律;研究了甜樱桃品质(香气、糖、酸等)形成年周期动态及其与农艺技术的关系,揭示了品质形成机理;建立了甜樱桃产量及品质同步提高的栽培技术;建立“前促后控”的促进花束状果枝形成技术,提出区域施肥方案,提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该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4篇,撰写著作4部,出版VCD 1部,全面带动了山东省及全国甜樱桃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同果树栽培学学科的发展。累计推广35万亩,亩均增产195.6公斤,共增产6845万公斤,增产节支增收总额7.67亿元人民币。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94 家蚕膨化颗粒饲料与多效添食剂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泰安市振华蚕业用品研究所
  山东泰安丝绸集团有限公司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蚕用膨化颗粒人工饲料和蚕用多效添食剂生产技术及饲喂技术及其对家蚕取食、生长发育、消化吸收、饲料效率、蚕茧产质量的影响;家蚕对膨化颗粒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和育种方法。选育出2对摄食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广食性蚕品种。首创了蚕用膨化颗粒人工饲料、蚕用多效添食剂,创立了配套养蚕技术,可提高养蚕功效10倍以上,综合效益提高25%左右。蚕用多效添食剂具有显著的省桑、增丝、增卵、防病作用,叶丝转化率、亩产茧量和养蚕收益提高30%以上。查明了膨化颗粒饲料和多效添食剂对家蚕取食、生长发育、消化吸收、饲料效率、蚕茧产质量等一系列生理性状和经济指标的影响,探明了增丝机理。首次将膨化颗粒饲料和多效添食剂应用于家蚕生物反应器(rBmNPV—Bm表达系统)和蚕种生产,创立了重组病毒食下接种、提高外源基因表达量以及生产无毒蚕种的新技术。
  该技术已在全国主要蚕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获经济效益36536万元。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98篇,10多篇论文被SCI、EI、CA收录。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95 耐盐碱光兆1号杨的选育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光兆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该项目对杨树胚性细胞发生与分化、诱导胚性细胞的组培方法、通过γ射线辐射诱变和耐盐变异体进行定向筛选、耐盐变异体筛选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优化筛选了物理与化学诱变处理最佳时间、半致死量,建立了以胚性细胞为处理对象的诱变体系。对获得的耐盐变异体无性系进行区域试验和主要性状分析,耐盐能力达到4‰,速生性明显,年均树高和胸径生长分别达到2m以上和2cm以上,并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害和耐水湿能力。选育出耐盐速生杨树新品系—耐盐碱光兆1号杨,耐盐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3‰—4‰的盐碱地上耐盐碱光兆1号杨3年生的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分别可达6.67m和6.37cm,成活率可达93%以上,适于在盐碱度不高于4‰的滨海和内陆盐碱地种植。并且具有较好的抗水湿极限特性和较好的抗病虫特性。
  本项目已在山东、北京、安徽、湖北、上海等地进行区域试验和试验示范造林3852hm2,新增产值1700多万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96 农林复合杨树速生丰产林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农业大学
  该项目系统地研究了杨树丰产林农林复合高效经营模式的品种选择、密度配置、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了杨树速生丰产林不同连作模式,杨树连作效应;农林复合对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筛选出了适宜地区发展的林—农高效复合经营模式,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每公顷直接经济收入达14万元左右,并有效维持和提高了土地生产力。首次建立林下空间利用模式;首次对杨树速生丰产林土壤化感物质的累积进行了研究,为揭示速生丰产林连作产生的自毒作用奠定了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为农区林业可持续经营建立了良好的示范。
  该成果已累计推广农林复合高效栽培速生丰产林100多万亩,新增产值6900万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JB2008—2—97 山东省高速公路绿化模式调查及其生态效应评价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该项目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绿化模式对公路噪声、空气污染的环境效应;高速公路两侧土壤Pb污染与车流量之间的关系、Pb污染的空间分布、不同树种和林带宽度对Pb污染的防治作用;对山东省高速公路主要绿化模式进行了实地调查,总结、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分析测定了不同绿化模式的生态效应,对山东省主要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和主要绿化模式的生态效应分别进行了评价。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山东省主要高速公路14个主要不同绿化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为进一步提高公路绿化水平,增强绿化林带的生态效能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全国高速公路绿化模式构建和生态效应评价提供借鉴。
  目前,研究成果已在新建公路绿化及原有公路绿化维护中得到应用,综合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同内领先水平。
  JB2008—2—98 城市雨水利用模式及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该项目选择济南市、胶州市、莱州市和长岛县(三个住宅小区、一个度假村、一个中学、一个城乡结合部、一个海岛)进行了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应用研究,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产生的水问题。提出了不同城市、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城市雨水利用基本模式和技术系列。提出了雨水收集与储存、雨水处理、雨水渗透与回灌地下水以及雨水生态利用4项技术。建立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不同下垫面信息提取模型;构建了适合山东省城市雨水利用的11种模式;利用RS、GIS技术建立了城市雨水利用的规划体系和决策支持系统。
  该项目已在济南、莱州、胶州、长岛等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利用城市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轻城市排水与防洪压力,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铺装透水地面、改造绿地可使硬化地面减少约40%,综合经济效益9000多万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B2008—2—99 济南市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泉群保护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合肥工业大学
  该项目从济南泉群的演化入手,探讨泉流量喷涌和衰减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出“最低景观流量”的概念;利用“水文图解法”模拟分析了济南地区不同类型岩溶泉在衰减期的流量过程,揭示了济南岩溶泉流量存在的指数衰减的基本规律;利用历史地图及遥感卫片解译,分析了植被覆盖和城市扩展对岩溶大泉补给区的影响;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大气降水与地下水开采分别对泉流量的动态影响和贡献率大小。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和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岩溶泉的地下水位动态进行模拟和预测;建立三维渗流模型,运用等参有限元方法对大区域岩溶地下水水位进行模拟,然后分别对不同的开采方案进行预测,提出保泉的优化方案;基于济南岩溶大泉喷涌和衰减的一般规律,提出基于供水保泉的水资源宏观调控措施。
  该项目成果已在省内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效益。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有2篇分别被ISTP、EI和SCI收录。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100 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理论体系与实施管理模式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该项目对征地移民政策、理论、质量控制和评价、实施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完整的南水北调征地移民实施管理理论体系,填补了国际大型基建工程征地移民实施管理理论的空白。建立的“三级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是征地移民理论上的突破,填补了国内大型基建工程征地移民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空白。建立的“六制一基础”实施管理模式,是对国内大型基建工程征地移民实施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出的南水北调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方案,是解决工程建设失地农民问题的创新。研究制定了征地移民各类合同、专题报告的通用文本,为征地移民实施管理提供了模板。
  该项目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篇。在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中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在已开工的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就节省征地移民资金8000余万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JB2008—2—101 南水北调南四湖二维水流水质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该项目全面研究了相关水利工程设计和水质预测与评价及其应用等关键技术问题。①构建了适合浅水湖泊的模型化技术和原则;②构建了适合输水航道开挖疏浚方案优化技术和方法;③构建了适合浅水湖泊的输水流场、流态分区分析方法;④创建了适合浅水湖泊输水的出湖泵站开启时间的计算理论和方法;⑤基于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体系,构建了适合浅水湖泊的输水调节计算方法;⑥基于二维水质数学模型体系,构建了适合输水调蓄湖泊的水质模拟方案和评价方法;⑦构建了适合输水调蓄湖泊的河流治污控制水质模拟方案和评价方法;⑧构建了适合输水调蓄湖泊的突发污染事故水质模拟方案和评价方法;⑨提出了5类40个实用化计算公式。
  成果已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输水工程及相关工程和南四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建设以及水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出台,发表学术论文8篇。直接节省资金1030万元,社会和环境效益巨大。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B2008—2—102 澳洲宝石鲈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该项目对宝石鲈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包括外部形态、内部构造、食性、温度适应性、溶氧需求、pH适应性、盐度耐受性、培育措施、放养密度与管理措施、宝石鲈幼鱼对粗蛋白和粗脂肪的需求、大棚越冬的措施及常用药物耐受性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形成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技术措施和繁育技术措施;形成了亲鱼培育的最佳措施;摸清了产卵所需温度条件;形成了网箱成鱼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的最佳模式;提高了产卵率和受精率、孵化率;针对养殖中宝石鲈所发生的病害,形成了预防与治疗的有效措施等。进而大规模进行育苗并推广养殖,为淡水水产业增加新的养殖品种,促进水产品种结构调整,保证淡水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推广养殖4808亩,亩产平均610kg;工厂化流水养殖4420m(2上标);网箱养殖2150m(2上标)。新增产值9000多万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JB2008—2—103 条斑星鲽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烟台百佳水产有限公司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条斑星鲽的生态习性、生长、繁育等规律,研究了条斑星鲽苗种引进、人工养殖、亲鱼选择与培育、促熟、采卵、受精孵化、苗种培育的全人工苗种繁育等技术,建立了适合我国自然和经济条件的条斑星鲽全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体系和具中国特点的亲鱼性腺发育人工调控技术模式及相关参数。2006年利用人工养殖的60尾亲鱼成功培育出苗种3.5万尾,为我首次批量成功繁育健康苗种的单位;2007年在育苗水体2400立方米中,使用175尾雌性亲鱼获得受精卵50890g,受精率71.48%,孵化率32.41%,年培育出商品苗种127万尾,苗种活泼正常,苗种原色率98.9%。获经济效益895.92万元。条斑星鲽属北方品系大型鲆鲽类,成鱼体长可达700mm,体重10kg,生长速度快,适宜范围较广,抗病力强,耐运输,耐冷藏。该鱼种的全人工繁育成功,具有非常好的产业化前景。
  2007年培育127万尾,为13万m(2上标)工厂化(大棚)养殖提供了苗种,获产值1500多万元,经济效益895.92万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104 髓过氧化物酶介导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该项成果主要探讨MPO介导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机制,检测MPO及炎症因子、凝血因子跨冠脉循环的浓度梯度改变,探讨他们之间关及在易损斑块形成和识别中的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1.应用心导管技术采取不同部位(主动脉根部、冠状静脉窦、股静脉)血液,联合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电镜技术和ELISA分别检测中性粒细胞的MPO平均荧光强度及门内百分数、中性粒细胞的超微结构和血液中MPO,探讨MPO与动脉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关系;2.通过心导管技术建立测定炎症标记物冠状循环血液浓度梯度变化的方法学,为寻找更敏感反应易损斑块局部炎症提供了技术基础;3.全面检测MPO、多项炎症因子及凝血因子在冠状循环血液浓度梯度变化,发现MPO和sCD40L是反映AS局部炎症的较好指标,是易损斑块的炎症标记物;hsCRP是反映AS全身性炎症的良好指标;炎症因子与凝血因子在易损斑块局部相互作用,促进ACS的发生和发展。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研究已撰写9篇学术论文,已发表在SCI收录期刊clinCardio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等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并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1项;3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6名;该项技术已经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4所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JB2008—2—105 心脏远程移动监护网络在心血管事件防范中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优加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突发急性事件(急件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等),其中有70%以上发生在社会上,失去了早期诊断、早期救治的机会,导致患者死亡。该项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和创新:1、率先在国际上采用基于GPRS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架构的心脏远程监护网络,将该监护网络首次与临床结合,对各种人群的心脏进行监测,以便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治。2、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①嵌入式网络技术:设计的iHolter原型机采用嵌入式TCP/IP协议栈和目的端IP地址设计,具有二个监测数据网络传输通道,是一个独立的可移动的网络终端,数字手机只是iHolter的数据通信的通道,摆脱了专用手机的约束。②自适应分析: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自适应实时分析软件,使机器能自动识别异常心电图,做到早预警。③医疗安全数据管理功能:采用软件编址在数据存储器Flash设置专用的安全信息数据存储区,人工不可删除。每次发送监测数据时,同时附带安全信息数据。④紧急呼叫功能:在心血管急性事件突发情况下采用紧急呼叫功能。综合应用心血管病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以及利用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广域网架构组建的心脏远程监护网络。总体设计方案主要由设在医院的中央监测数据处理平台和患者随身佩带的网络终端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两大部分组成,形成现代化的心血管急性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心脏远程监护网络应用了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的广泛覆盖的特点,以及心脏监护仪iHolter自适应分析预警功能,对分散在社会上的患者人群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早期发现患者出现的异常先兆,立即预警提示,同时发送到医院监测数据处理平台,及时得到医生给予的分析诊断结果和处理建议,指导患者采取自救措施,挽救患者生命。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研究积累存储了7160例患者的心电监测数据,这些丰富珍贵的数据资源为我国研究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病、致残、猝死的病理变化和预防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正确指导心血管急性事件预防控制;可以用于评估抗失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估起博器工作状态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评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肌缺血改善程度。经三年时间的系列研究和应用证明,通过心脏远程监护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为我国心血管急性事件的预防控制以及提高临床药物和手术疗效寻找到可行的方法。
  JB2008—2—106 抗CD4单克隆抗体对心肌炎自身免疫损伤的干预治疗及其机制的探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是青少年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项研究内容和特点:一、研究提取并纯化猪心肌肌凝蛋白,以肌凝蛋白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M模型;研究CD4+T细胞亚群与心功能及心肌纤维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二、将抗CD4单抗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应用于Lewis大鼠EAM的防治。结果表明:(1)CD4+T细胞亚群Th1/Th2的失衡参与了VMC的发生和发展;(2)抗CD4单抗诱导了大鼠对心肌肌凝蛋白产生免疫耐受,避免了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发生;(3)抗CD4单抗干预了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的平衡,使平衡向Th2方向发生了极化。其技术创新点及意义:将CD4+T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心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了自身免疫损伤导致心功能紊乱及左室重构的作用及其机制;首次将抗CD4单抗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应用于Lewis大鼠EAM的防治,通过诱导机体对心肌肌凝蛋白产生免疫耐受对EAM起到防治作用,并进一步证实了CD4+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中的关键作用;首次证明了抗CD4单抗干预了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的平衡,使平衡向Th2方向发生极化,是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之一。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研究为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提供了启示,也为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其中被SCI收入1篇。
  JB2008—2—107 心肌梗死后灶周神经再生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该项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心电生理学及药物干预等联合研究方法,对新西兰兔心肌梗死模型的心脏自主神经重构特征及电生理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1)证明了自然条件下心肌梗死后左室梗死灶周心肌存在心脏自主神经重构现象;(2)心电生理试验表明,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重构可延长梗死灶周的心肌有效不应期及增加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3)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改善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重构,增加心肌电生理的稳定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4)在国内外首次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可明显改善梗死后心脏再生自主神经形态及空间分布,降低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主要研究创新:(1)在建立心肌梗死后神经再生的动物模型的过程中,未施加干预措施,体现了心肌梗死后神经再生的自然过程,有别于国内外的造模方法;(2)采用活体动物心电生理实验的方法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评价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3)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




法律信息 | 法律新闻 | 案例 | 精品文章 | 刑事法律 | 民事法律 | 经济法律 | 行政法律 | 诉讼法律 | 合同 | 案例精选 | 法律文书 | 合同范本 | 法律常识 | 
法律图书 | 诉讼指南 | 常用法规 | 法律实务 | 法律释义 | 法律问答 | 法规解读 | 裁判文书 | 宪法类 | 民商法类 | 行政法类 | 经济法类 | 刑法类 | 社会法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