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澳门刑事诉讼法典(1)

  第二十三条 (紧急之诉讼行为)
  被宣告无管辖权之法院须作出紧急之诉讼行为。

第三章 管辖权之冲突

  第二十四条 (冲突之情况及其终止)
  一、管辖权之积极冲突或消极冲突系指不论诉讼程序处于任何状态,两个或两个以上之法院均认为本身有管辖权或无管辖权审理归责于同一嫌犯之同一犯罪。
  二、如牵涉入冲突之其中一法院,在出现积极冲突时宣告本身为无管辖权,或在出现消极冲突时宣告本身为有管辖权,则即使该宣告系依职权作出者,该冲突亦立即终止。
  第二十五条 (有管辖权之法院)
  一、第一审法院间之管辖权冲突由高等法院有管辖权之分庭负责审理。
  二、不属上款所规定之管辖权冲突由高等法院全会负责审理。
  第二十六条 (冲突之提出)
  一、法官一旦知悉出现冲突,须立即向有管辖权就此冲突作出裁判之法院提出有此情况,且将各行为之副本及解决冲突所需之一切资料移送该法院,并指出有关之检察院、嫌犯、辅助人及律师。
  二、提出有管辖权之冲突,亦得由检察院、嫌犯或辅助人,借着向有管辖权解决冲突之法院之院长提出声请为之,该声请须附同上款最后部分所指之资料。
  三、以上两款所指之告知或声请,并不妨碍作出紧急之诉讼行为。
  第二十七条 (冲突之解决)
  一、裁判书制作人须立即将其所获悉有人提出出现冲突一事告知牵涉入冲突之各法院,并定出不超逾八日之期间,以便其作出答复。
  二、该答复须连同上条第一款所指之副本及资料一并转交。
  三、在接收答复之期间终结后,须通知嫌犯及辅助人在五日内作出陈述;为着相同目的,须将有关卷宗交予检察院,以便其在五日内检阅之;继而,经收集认为属必需之信息及证据后,有管辖权之法院须解决该冲突。
  四、所作之裁判须立即告知牵涉入冲突之各法院及驻于该等法院之检察院,并通知嫌犯及辅助人。
  五、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第四章 回避、拒却及自行回避

  第二十八条 (回避)
  一、在下列情况下,任何法官均不得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行使职能:
  a)法官本人为嫌犯或辅助人,又或具有正当性成为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
  b)法官本人现为或曾为嫌犯或辅助人之配偶或法定代理人,或现为或曾为具有正当性成为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之人之配偶或法定代理人,又或现与或曾与上述之人中任一人在类似配偶状况下共同生活;
  c)法官本人、其配偶或与其在类似配偶状况下共同生活之人为嫌犯、辅助人、具有正当性成为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之人之直系血亲尊亲属、直系血亲卑亲属、三亲等内之血亲、监护人、保佐人、收养人、被收养人或三亲等内之姻亲;
  d)法官本人曾以检察院代表、刑事警察机关、辩护人、辅助人律师、民事当事人律师或鉴定人之身分参与诉讼程序;或
  e)法官本人在诉讼程序中曾以或应以证人身分作证言。
  二、为着上款a、b及c项之规定之效力,第五十七条第一款e项所赋予成为辅助人之正当性不予考虑。
  三、如法官被提出作为证人,则法官在卷宗内作出批示,以其名誉承诺,声明其是否知悉可能对该案件之裁判有所影响之事实;如声明知悉该等事实,则须回避;如声明不知悉该等事实,则不得再为证人。
  四、如法官之间互为配偶、三亲等内之血亲或姻亲,或在类似配偶状况下共同生活,则不得以任何名义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行使职能。
  第二十九条 (因参与诉讼程序而生之回避)
  任何法官均不得介入针对其所宣示之裁判或曾参与作出之裁判而提起之上诉或再审请求之程序;如法官曾主持某一诉讼程序之预审辩论,则其亦不得介入该诉讼程序之审判。
  第三十条 (回避之宣告及其效力)
  一、依据以上各条之规定须回避之法官,须在卷宗内作出批示,立即宣告回避。
  二、不论诉讼程序处于任何状态,检察院或嫌犯,又或一旦被容许参与该诉讼程序之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得声请宣告回避。
  三、上款所指之声请须附有一切证明资料,而被针对之法官最迟应在五日期间内作出批示。
  四、须回避之法官所作之行为均为无效,但重新作出该等行为并无效用,且作出之行为未对该诉讼程序裁判之公正造成任何损害者,不在此限。
  第三十一条 (上诉)
  一、对法官认为本身须回避之批示,不得提起上诉。
  二、如法官被要求回避,而其在批示内不承认须回避,则对该批示得向高等法院提起上诉。
  三、如高等法院之法官被要求回避,则由该法院有管辖权之分庭,在无该名法官参与下,就上诉作出裁判。
  四、上诉具有中止效力,但不妨碍作出紧急之行为,即使此等行为系由该名法官作出,但以此情况属必要者为限。
  第三十二条 (拒却及自行回避)
  一、如基于有依据、严重且足以使人对法官之公正无私不予信任之原因,以致该法官在诉讼程序中之介入系备受怀疑者,得拒却该法官之介入。
  二、拒却之声请得由检察院、嫌犯、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提出。
  三、法官不得因己意宣告本身备受怀疑,但当出现第一款所指之情况时,得向有管辖权之法院请求准许其自行回避。
  四、仅当被拒却或自行回避之法官,在其被拒却或要求自行回避前所作之诉讼行为,对诉讼程序裁判之公正造成损害时,方须将该等行为撤销;其后作出之行为仅在重新作出并无效用,且未对该诉讼程序之裁判造成任何损害时,方为有效。
  第三十三条 (期间)
  声请拒却及请求自行回避须在听证开始前、在上诉之评议会开会前或在预审辩论开始前提出;仅当所提出作为依据之事实,在听证或预审辩论开始后发生或被提出该事实之人所知悉时,方得在之后声请拒却或请求自行回避,但仍须在作出判决或作出起诉或不起诉批示前为之。
  第三十四条 (程序及裁判)
  一、声请拒却及请求自行回避应向高等法院有管辖权之分庭提出,并实时附同证明资料。
  二、如涉及之法官属高等法院有管辖权分庭之法官,则该分庭在无该名法官参与下作出裁判。
  三、被针对之法官须在五日内以书面就该声请表明立场,并实时附同证明资料。
  四、如法院未实时以明显无理由为由拒绝该声请或请求,则命令采取对作出裁判属必需之证明措施。
  五、第三十一条第四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六、如法院以明显无理由为由拒绝嫌犯、辅助人或民事当事人之声请,则判处声请人缴付澳门币二千元至八千元之款项。
  第三十五条 (其后之处理)
  须回避、被拒却或自行回避之法官,须立即将卷宗移送依据司法组织法律应替代其位置之法官。
  第三十六条 (回避、拒却及自行回避制度之延伸)
  一、本章之规定,经作出必需之配合后,尤其是配合以下两款之规定后,适用于鉴定人、传译员及司法公务员。
  二、回避之声明及声请,以及声请拒却及请求自行回避,须向负责审理当中出现该附随事项之诉讼案件之法官为之,且由该法官审查,并立即作出确定性裁判而无须经任何特别手续。
  三、如依法无人替代须回避、被拒却或自行回避之法官,则由该法官指定替代之人。

第二编 检察院

  第三十七条 (正当性)
  在以下各条所载之限制下,检察院具有促进刑事诉讼程序之正当性。
  第三十八条 (非经告诉不得进行之刑事程序中之正当性)
  一、如非经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则为使检察院能促进诉讼程序,具有正当性提出告诉之人将事实告知检察院系属必需。
  二、为着上款所指之目的,凡向任何有法定义务将告诉转达检察院之实体提出之告诉,均视为向检察院提出。
  三、告诉须由告诉权人或具有特别权力之受任人提出。
  第三十九条 (非经自诉不得进行之刑事程序中之正当性)
  一、如非经自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则具有正当性提出自诉之人提出告诉、成为辅助人及提出自诉系属必需。
  二、检察院须依职权采取任何其认为对发现事实真相属必要且属其权限之措施、参与一切有自诉人参与之诉讼行为、连同自诉人提出控诉,以及独立对裁判提起上诉。
  三、上条第三款之规定,相应适用之。
  第四十条 (对撤回告诉或自诉之认可)
  一、在第三十八条及第三十九条所指之情况下,检察院在诉讼程序中之参与随告诉或自诉之撤回被认可而终止。
  二、如该撤回系在侦查期间知悉,则由检察院认可之;如在预审或审判期间知悉,则分别由预审法官或主持审判之法官认可之。
  三、如该撤回系在预审或审判期间知悉,则有权限作出认可之法官须通知嫌犯,以便其于三日内,在无须说明理由下,声明是否反对撤回;不作出声明等同于不反对撤回。
  第四十一条 (犯罪竞合情况下之正当性)
  一、在犯罪竞合之情况下,如较严重之犯罪并不取决于告诉或自诉,又或各犯罪之严重程度相同,检察院须就该等其有正当性促进诉讼程序之犯罪,立即促进有关诉讼程序。
  二、如检察院得促进诉讼程序针对之犯罪之严重性较小,则通知具有正当性提出告诉之人,以便其在三日内声明是否欲行使该权利。
  三、如上款所指之人声明不欲提出告诉或无作出任何声明,则检察院须促进诉讼程序,针对其可促进诉讼程序之犯罪;如声明欲提出告诉,则告诉视为已提出。
  第四十二条 (检察院在诉讼程序中之地位及职责)
  一、检察院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有权限协助法官发现事实真相及体现法律,且在诉讼程序上之一切参与须遵守严格之客观准则。
  二、检察院特别有下列权限:
  a)接收检举及告诉,以及就是否继续处理检举及告诉作出审查;
  b)领导侦查;
  c)提出控诉,并在预审及审判中确实支持该控诉;
  d)提起上诉,即使专为辩方之利益;
  e)促进刑罚及保安处分之执行。
  三、检察院在行使其职能时,有权获得其它当局之辅助。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