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交通部关于印发全国道路运输工作会议材料的通知

  一、道路运输业已开始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武汉会议以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依法治运,规范市场;依靠科技,安全高效”的道路运输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满足需求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基础管理,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道路客货运输快速增长,服务国民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道路运输业成为服务范围最广,承担运量最大、运输组织最为灵活、运输产品最为多样的运输服务业,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旺盛需求。2006年,日均运送货物4017万吨,全年货运量达到146.6亿吨,占综合运输总量的72%;日均运送旅客5097万人次,全年客运量达到186.1亿人次,占综合运输总量的92%,其中高速公路每天运送跨省旅客100万人次以上。全行业实现增加值4363.7亿元,对GDP的直接贡献率达到2.1%。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在应对春运和“黄金周”客流高峰、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抢运煤电油粮、抢险救灾等重要时段和重点物资的运输中,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了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机制,道路运输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春运期间,江苏常州出现了大量旅客滞留,部省两级启动应急预案,江苏、安徽两省及时调配运力,组织专人带队,在一天半内抢运旅客1.3万人,高效地完成了应急运输任务。
  (二)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道路运输条例》,结束了道路运输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到去年底,《道路运输条例》的七个配套规章相继发布实施。各省交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道路运输立法工作,全国已有27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道路运输条例。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还解决了货运代理、汽车租赁、检测站等方面的立法空白点。以国家《道路运输条例》为龙头,以部颁配套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的道路运输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各地结合贯彻实施《道路运输条例》,加强运政队伍建设,狠抓执法人员素质教育,组织开展了打击“黑车”和非法营运专项行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客运市场非法营运、宰客、甩客、倒客现象得到遏制。货运市场以治超工作为契机,恶性竞争局面得到扭转,货运价格逐步回归,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各地还普遍实行了政务公开,推广应用了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上海、甘肃、重庆、四川、山西、河南等省份建立了面向社会的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网站,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便利了人民群众。甘肃、新疆、湖南、江苏、云南等省份稳步推进运政管理机构改革,解决了运管机构的职能定位和编制问题,理顺了体制,精简了人员,道路运输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西部省份实施区域合作,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致力于构建全国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开展“顺畅为民”工程,采取“执法联动”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行业监管效率。浙江、江苏等地采取服务质量招投标、信誉记分考核等措施,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推进了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遵循“政策引导、制度规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针,道路运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十五”期间确定的结构调整目标。
  企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以资产为纽带,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步伐加快,涌现出中远物流、中外运、山东交运、江西长运、杭州长运、辽宁虎跃、北京汽车修理公司等一批具有全新经营理念和较高管理水平的规模化企业。全国排名前30名的道路客运企业,年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达到28.3亿人次和1094.1亿人公里,分别占全国道路运输客运总量的15.2%和10.8%,初步形成大型专业集团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市场格局。
  运输装备明显改善。各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车型结构,提升运输装备水平。2006年,全国营运客车达到162万辆,其中中高级客车达到61.2万辆,占营运客车总数的37.8%,比2001年增长近1倍;营运货车达到648万辆,其中大吨位、高效率的大型货车快速发展,所占比例达到31.8%,平均吨位比2001年增长了73%。
  运输服务业协调发展。全国汽车维修业户达到34. 4万户,比2001年增长了2万户。汽车维修行业连锁经营、专业维修迅猛发展,上海、北京、杭州、青岛等大中城市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推广快修连锁经营模式。青岛市拥有了全市统一的汽车快修商标,江苏省推行了车辆“病历”本。基本理顺了驾驶员培训管理体制,驾校数量与市场需求同步增长。云南、山西等省实施了培训记录约考制度,提升了驾驶员培训质量。
  (四)农村运输条件全面改善,道路运输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把解决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货难”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了农村客运网络化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了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2003年至2006年三年间,交通部安排专项资金13.2亿元用于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全国交通系统共投入资金63亿元,建设农村等级客运站9040个、停靠站点14.7万个。农村客运车辆达到34.4万辆,客运班线达到7.4万条,全国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83.2%。“五纵二横”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已经形成,全长已达4.3万公里,提高了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国家将农村客运纳入中央财政燃油补贴范围。2006年发放了7.6亿元,平均每辆车2000多元,2007年又提高到12亿,有效减轻了农村客运经营者的负担。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和农村地区的物资运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安全管理基础性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事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的管理职责,按照“明确职责、找准规律、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的安全管理思路,全面加强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完善了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规模化道路运输企业坚持“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注重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安全生产发展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组织开展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制定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组织编写了《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系列丛书和《驾驶员安全行车手册》,清理整顿了驾驶员培训学校,完善了驾驶员培训考试衔接制度。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还组织实施了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为道路运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