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格优惠,该公司主张对中国大陆销售中,会给贸易商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根据市场价格,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该公司未能合理说明该调整项目影响了价格的公平比较,也未提供充足证据证明需要进行调整的合理性,在初裁时调查机关未接受该项调整。在实地核查及公司提交的核查后补充材料中,公司未对此提出评论意见。因此,调查机关决定在终裁时维持初裁时的认定。
初裁时,调查机关接受了公司报告的内陆运费、佣金、国际运费、报关代理费、国际运输保险费、港口装卸费、包装费用、信用费用、出口检验费、银行手续费以及其他需要调整的项目和CIF价,经实地核查和进一步审查,调查机关认为该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并对调整项目具有证明作用。因此,调查机关决定在终裁中维持初裁认定,在计算倾销幅度时,对出口价格进行了调整。
(二) 价格比较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
六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在考虑了影响价格的各种可比性因素后,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了比较。调查机关在应诉公司提交的证明材料基础上,将各应诉公司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在出口国出厂价环节予以比较。在计算倾销幅度时,调查机关将加权平均正常价值和加权平均出口价格进行比较,得出倾销幅度。
对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未提交答卷公司的倾销幅度,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
二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机关根据已经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做出裁定。
(三) 倾销幅度
经过计算,各公司的倾销幅度分别为:
日本公司
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Mitsui Chemicals, Inc.) 6.1%
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7.9%
3. 其他日本公司 (All Others) 37.1%
韩国公司
1. 锦湖P&B化学株式会社
(KUMHO P&B CHEMICALS, INC.) 5.8%
2. LG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LG Petrochemical Co., Ltd.) 6.4%
3. 其他韩国公司(All Others) 37.1%
新加坡公司
1. 三井酚类新加坡公司
(MITSUI PHENOLS SINGAPORE PTE. LTD.) 5.0%
2. 其他新加坡公司(All Others) 37.1%
台湾地区公司
1. 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Nan Ya Plastics Corporation) 6.0%
2. 长春人造树脂厂股份有限公司
(CHANG CHUN PLASTICS CO., LTD.) 6.0%
3. 信昌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Taiwan Prosperity Chemical Corporation) 5.3%
4. 其他台湾地区公司 (All Others) 37.1%
五、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累积评估的适当性
调查显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双酚A倾销幅度均不小于2%;且向中国大陆出口数量分别占中国大陆总进口量的比例均超过3%,不属于可忽略不计的范围。
被调查产品之间以及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之间在物理和化学特性、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用途、销售渠道、客户群体、消费者和生产者评价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被调查产品之间以及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之间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存在相互竞争关系,且竞争条件基本相同。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
九条和《
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
十五、
十六条的规定,调查机关认定,对来自上述国家(地区)的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大陆双酚A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是适当的。
(二)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及所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
1. 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
根据中国大陆海关统计,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呈增长趋势。2003-2005年分别为89753.80吨、117329.18吨和208252.66吨,2004年和2005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0.72%和77.49%,2003-2005年年均增长52.32%。2006年1-3月为79359.0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68.01%。
2. 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4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3月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0.71个百分点、10.49个百分点和28.86个百分点。
(三)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及其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1. 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
根据中国大陆海关统计,2003-2005年,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被调查产品的加权平均进口价格分别为924.30美元/吨、1436.78美元/吨和1563.32美元/吨,2004年和2005年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55.45%和8.81%。2006年1-3月为1214.85美元/吨,比上年同期下降37.87%。
2. 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2004年比2003年上升65.20%,2005年比2004年上升5.32%。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下降40.50%。
3. 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由于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较大,其进口价格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销售价格起主导作用。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和中国大陆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变化趋势相同:2004年比2003年大幅上升;2005年比2004年继续上升,但上升幅度相对趋缓;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出现大幅下降。
证据显示,从2005年一季度起,被调查产品各季度进口价格和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各季度销售价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被调查产品加权平均进口价格2005年一季度为1955.32美元/吨;二季度为1907.11美元/吨,比一季度下降2.47%;三季度为1468.07美元/吨,比二季度下降23.02%;四季度为1248.25美元/吨,比三季度下降14.97%。2006年一季度为1214.85美元/吨,比2005年四季度下降2.68%。中国大陆同类产品销售价格2005年二季度比一季度下降10.13%,三季度比二季度下降20.57%,四季度比三季度下降14.51%。2006年一季度比2005年四季度下降2.50%。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压低了中国大陆同类产品销售价格。
(四)产业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评估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
七、
八条及《
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
四、
五、
六、
七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对中国大陆双酚A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进行了调查,主要证据如下:
1. 表观消费量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双酚A表观消费量呈增长趋势。2004年、2005年和2006年1-3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53%、49.29%和69.37%。2003-2005年年均增长25.52%。
2. 产能
2003年底,中国大陆产业投产了一套双酚A生产装置,使中国大陆产业产能2004年比2003年增长126.72%,此后产能没有变化。2003-2005年中国大陆产业产能年均增长50.57%。
3. 产量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产量2004年比2003年增长105.78%,2005年比2004年增长23.47%,2003-2005年年均增长59.40%。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下降41.31%。
4. 开工率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开工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年比2003年下降7.70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4年上升17.77个百分点,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下降41.53个百分点。
5. 期末库存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期末库存呈上升趋势。2004年比2003年增长126.89%,2005年比2004年增长12.02%,2003-2005年年均增长59.43%。2006年3月末库存比上年同期下降6.46%。
6. 销售量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量2004年比2003年增长128.30%,2005年比2004年增长12.92%,2003-2005年年均增长60.56%。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下降73.97%。
7. 市场份额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2004年比2003年上升6.66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4年下降2.73个百分点。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下降10.19个百分点。
8. 销售价格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价格2004年比2003年上升65.20%,2005年比2004年上升5.32%,2003-2005年年均增长31.91%。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下降40.50%。
9. 销售收入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收入2004年比2003年上升277.17%,2005年比2004年上升36.15%,2003-2005年年均增长126.61%。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下降84.51%。
10. 税前利润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税前利润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开始出现亏损。2004年比2003年下降75.16%。2006年1-3月虽比上年同期减亏59.50%,但仍然亏损。
11. 投资收益率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开始变为负值。2004年比2003年下降2.69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4年下降6.90个百分点,2006年1-3月比上年同期下降1.09个百分点。
12. 现金流量净额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03-2005年为现金净流入,2004年比2003年增长76.94%,2005年比2004年下降98.77%,2003-2005年年均下降85.27%。2006年1-3月为现金净流出,比上年同期下降110.40%。
13. 投融资能力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税前利润、投资收益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等主要财务指标总体呈恶化趋势。中国大陆产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运营能力不断下降,同类产品生产装置的扩建计划和投资计划被迫搁置,中国大陆产业投融资能力下降。
14. 就业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