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孕节育技术、药物和器具
开展新型宫内节育器、高清晰宫腔操作可视系统、非堵塞性男性绝育技术、女性绝育新技术、长效埋植避孕剂、外用避孕新药、低剂量口服避孕药、阴道避孕环、透皮避孕贴膜、人工流产新技术、男性免疫避孕制剂以及避孕节育手术并发症防治技术等研究,建立避孕节育手术并发症防治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有效解决现有避孕节育方法副反应多、可逆性较差、适用人群覆盖面不全、后遗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改善和提高可接受性和安全性。
开展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综合评价、应用规范和大规模的人群队列示范推广研究;开展避孕节育技术方法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监测和评估研究。
2、出生缺陷防治
开展重大出生缺陷主要环境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加强出生缺陷机理研究;开展干细胞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出生缺陷新型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研究开发15-20种出生缺陷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制定唐氏综合征、神经肌肉病、遗传代谢病等重大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综合方案,建立全国性的遗传病诊断高技术平台,为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疾病防治
1、重大传染病防治
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围绕传染病防、诊、治三个关键环节,开展发病机理研究,开发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发新型防护装备,研究制定有效的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建立完善国家传染病监测、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体系,扭转我国传染病发病率高和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能力薄弱的被动局面。
2、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
针对心脑肺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痴呆、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职业中毒、氟中毒、血吸虫病、包虫病等职业病、地方病,开展疾病早期检测、诊断、预防和综合控制研究;开展基因治疗、免疫治疗、抗新生血管治疗、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细胞治疗等新型生物治疗等治疗新技术研究;力争实现每年平均降低心脑肺血管疾病死亡率2%,I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15%以上,肝、胃癌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10%以上,乳腺、食管和肺等癌症的早期诊断率提高20%以上,乳腺、肺、肝及胃癌等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减少地方病和职业病发生,有效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
开展常见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规范研究,对脑卒中、冠心病、抑郁症、胃肠病、重症下呼吸道感染、龋病、牙周病等儿科、妇产科、骨科、呼吸科、消化科、肾脏科、眼耳鼻咽喉口腔科城乡常见疾病进行防控适宜技术规范的研究;力争研究、筛选一批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城乡社区预防和控制适宜技术,小型诊疗和移动式医疗服务装备,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提出60-70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新技术和综合治疗方案,建立空气水体等环境介质中污染因素对健康影响的评估、净化技术与设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典型示范。
(五)药物和医疗器械创制
1.新药开发
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致病菌感染、肺结核、重大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大流感)、寄生虫(血吸虫病、疟疾)等十类(种)疾病,切实解决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研究开发疗效独特、使用安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重大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完成50个新药临床研究并获得新药证书。
2.大药升级
针对我国医药产业缺乏大产品,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攻克大品种制造工艺技术难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药品质量,增强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人民提供相对价廉的优质药物。选择市场增长潜力较大、附加值较高、对治疗疾病具有独特作用的药物大品种,开展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先进生产工艺等研究,提升一批重大医药产品的生产、制造水平和质量标准,培育品牌产品。通过药材标准化和中药二次开发,发展中药先进生产工艺,做强做大特色中药品种。发展生物技术药高效表达,大规模培养及分离纯化等产业化技术,加快生物技术药产业化进程。
3.药品安全
针对解决当前药品安全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以完善药品安全技术标准为基础,提高GLP、GCP、GMP等规范及标准水平,推动药品GLP、GCP、GMP的国际互认工作;建立药品安全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技术支持系统。
4.医疗器械
以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究数字化医学影像器械、生化检测与分析器械、新型治疗及急救器械、医学信息资源整合发布技术与器械等,创制若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形成品牌。
(六)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1、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开展重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提高具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的重大疾病防治方案的实用性为目标,通过规范化的临床方案设计,开展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实现防治方案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同时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技术储备。
中医优势病种疗效评价与推广研究。以中医药临床治疗具有疗效优势的常见病和疑难病为对象,在开展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辨证规范、临床实用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药诊疗手段和方法等研究并加以推广,以提高农村、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中医传承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的总结研究;古籍和文献的整理、挖掘研究;民族医药、民间疗法的系统整理和评价研究。探讨经验传承的有效方法和符合中医药临床需求的现代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技术规范研究。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研究;研制具有中医特点的诊疗仪器设备;探索中医四诊客观化、规范化方法。重点研究人体功能与自觉症状评价客观化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个体化诊疗方案及其评价方法。
2、中药产业发展
加快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技术、中药材质量系统评价、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等研究。在进行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种质库、基因库、化学样品库等。按照中药材生产的特点,借鉴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使中药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加强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展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借鉴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相关产品的研发。重点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和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现代中药研发,包括用于生育调节和生殖保健产品的开发研究;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
构建体现中药特点的研发技术平台。建立中药基础研究、复方药物作用机理、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药理及代谢、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制剂与质量控制、工艺、生产装备研制等专业技术平台,提高中药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