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变更:包括变更辅料种类;变更辅料用量;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变更原料药来源。
工艺变更:包括变更药品生产工艺;变更药品生产设备;变更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及限度。
这些变更可能因其影响程度不同,而对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情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变更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以评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保证上市产品的质量。
有关内容可参考《化学药品补充申请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技术指导原则。
二、处方变更相关研究的一般要求
(一)辅料种类变更
注射剂中的辅料可分为以下几类: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
变更辅料种类包括增加、替换或删除已批处方中的一种或几种辅料。辅料种类的变更对药物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辅料选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应采用符合注射用要求的辅料。(2)在可满足需要的前提下,注射剂所用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应尽可能少。(3)应尽可能采用常用的注射用辅料。
使用已批准上市的注射用辅料,应提供辅料来源及质量控制的详细资料,包括生产企业、执行的质量标准、检验报告、购买发票、供货协议等,有批准文号的还应提供批准文号或进口注册证。
对于注射剂中有使用依据但尚无符合注射用标准的国产或进口辅料,可对非注射途经辅料进行精制使其符合注射用要求,并制定内控标准;且应提供详细的精制工艺及其选择依据、内控标准的制定依据。必要时还应进行相关的安全性试验研究。
对新开发辅料、首次应用于注射途径辅料,由于存在一定的安全性担忧,应按相关要求同时进行辅料注册,提供相应的试验和/或文献资料,以保证该辅料使用的安全性。
(二)辅料用量变更
辅料用量的变更包括已批处方中一种或几种辅料的用量增加或减少。如辅料用量增加,应关注用量是否在合理的用量范围。一般可结合已有制剂的人体用量情况进行判断,如超出常用范围,则应评估对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如辅料用量减少,应关注其对产品质量特别是产品的有效期等的影响。
辅料用量增加和减少均可能影响药品的质量或安全性,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后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有效性不低于原批准的要求。
(三)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变更
辅料来源的变更是指变更辅料的生产商。由于注射剂中所用辅料种类复杂,结构差别和质控差别较大,不同生产商的辅料的生产工艺、设备、质控方法、环境均可能不同,辅料质量可能存在差别,因此应评估因生产商的不同是否导致辅料的型号、结构、纯度等质量的变化。
不同型号、级别的注射剂辅料会有不同的理化性质,与此相对应的可能具有不同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的变更仍可能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安全性或有效性研究。
(四)原料药来源变更
由于不同生产商生产同一原料药的生产工艺、生产环境(温度和湿度)、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情况等可能不同,由此均会对原料药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一般需要进行比较全面的质量控制验证工作。
总之,已上市注射剂药品处方变更的具体情形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到多个变更,也可能存在由一个变更导致的关联变更,需要生产企业深入分析变更的程度,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全面评估处方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进而评估对产品安全有效性的影响。表1列出了已上市注射剂处方变更需要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
表1.注射剂处方变更需要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
┌────────────────────┬───────────────────┐
│ 变更情况 │ 研究验证工作 │
├────────────────────┼───────────────────┤
│R变更辅料种类:增加辅料种类或替换原有辅 │1-7,9-101-6,10 │
│料删除原有辅料 │ │
├────────────────────┼───────────────────┤
│R辅料用量变更: 增加辅料用量 减少辅料 │1-6,8-101-6,10 │
│用量 │ │
├────────────────────┼───────────────────┤
│R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 │1-6,9-11, │
├────────────────────┼───────────────────┤
│R变更原料药来源 │2-6,11 │
├────────────────────┴───────────────────┤
│ 研究验证工作 │
├────────────────────────────────────────┤
│1.说明变更具体情况,阐述处方变更的依据,提供新处方的研究过程和确定过程。 │
├────────────────────────────────────────┤
│2.对变更前后产品进行质量对比研究,包括方法的再验证。研究变更后对检测方法的影响 │
│,如辅料变更是否会干扰原有检查方法等。重点对杂质、无菌、细菌内毒素/热原、分子量 │
│分布等项目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对杂质谱的变化应详细分析,说明杂质种类(包括结构)│
│和数量的变化。 │
├────────────────────────────────────────┤
│3.在方法再验证的基础上,对质量标准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必要的修订。处方中如增加抗氧 │
│剂、抑菌剂、稳定剂和增溶剂等可能影响产品安全有效性的辅料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定量│
│检查,酌情订入标准;因辅料的干扰、或产生新的杂质,进行方法的修订等。 │
├────────────────────────────────────────┤
│4.对3批样品按现行质量标准进行检验。 │
├────────────────────────────────────────┤
│5.对至少1~3批样品进行3~6个月加速及长期留样考察,并与原产品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 │
│。 │
├────────────────────────────────────────┤
│6.如产生新的杂质,或原有杂质的数量增加,则应考虑对新杂质进行安全性试验验证,或 │
│提供相关的文献依据。相关的技术要求可参见《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
├────────────────────────────────────────┤
│7.新开发辅料、首次应用于注射途径辅料,应按相关要求同时进行辅料注册,提供相应的 │
│试验和/或文献资料,以保证该辅料使用的安全性。 │
├────────────────────────────────────────┤
│8.辅料的用量超过常用范围时,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性担忧,应进行相应的毒理研究或 │
│提供相关文献资料,证明其用量安全。 │
├────────────────────────────────────────┤
│9.进行特殊安全性试验(包括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等)。 │
├────────────────────────────────────────┤
│10.对疗效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应考虑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并确保变更后产品的安│
│全有效。 │
├────────────────────────────────────────┤
│11.详细说明变更前后原料药和辅料的生产工艺过程、质量标准、稳定性等变化情况。对变│
│更前后的原料药和辅料进行全面的质量对比研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需经过验证,重点考察│
│变更后杂质、纯度、以及影响制剂质量的质控指标是否保持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