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普及贸易救济知识,提高企业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加强产业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加大普及力度。重点向机械、电子、高新技术、农产品等产业普及贸易救济措施知识,提高重点产业、骨干企业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和国际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宣传,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推进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体系的建设
1.扩容产业安全数据库,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按照《商务工作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2007年完成1万家国内重点企业的产业安全数据库建设工作,同时,将关注点从单个产业的发展变化,扩大到整个产业链及产业布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认真做好产业安全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发挥数据的应用效果。继续开发数据分析挖掘软件、搭建通畅高效工作平台和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预警监测分析服务水平。
在进一步总结“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损害预警信息通气会”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已建设的钢铁、汽车、化肥、机床、电子信息、纺织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新建机械、轻工、农产品、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信息定期通气制度。根据各产业特点,探索多种形式服务产业的机制,为大企业创造良好的产业安全外部环境,实现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为代表、政府积极推动的维护产业安全工作模式。
2.及时通报产业安全信息,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站和《产业安全信息参考》的作用,实施“产业安全信息服务一把手”工程,面向直报企业领导,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及时将产业安全数据库扩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产业分析研究报告、产业损害预警报告等产业安全信息,送有关部门、地方、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领导决策参考。同时,推动各地方、行业组织建立产业安全信息服务站,多层次多角度为产业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3.摸清重点产业状况,推进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联合有关部门和中介组织,深入开展产业状况调查,从宏观上分析我国产业安全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研究整体应对措施和应对工作思路。尽快完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调查评价方法,建立专家队伍和专家评价系统。开展重点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作,发布产业竞争力动态和竞争力报告。引导各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抗拒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将“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讨会”办成精品,为重点行业和各地发布竞争力报告、展示竞争力研究成果提供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