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系统分析制约水利发展的主要体制性障碍和水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水资源管理体制、流域管理体制、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水利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为重点,推进制度创新,使关系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的制度体系,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制度保障。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与水利建设的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关注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加强监测分析,预筹对策。扩大水电等再生能源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降低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程度。
三、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总体布局
(一) 发展目标
1、水资源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年供水能力3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发挥作用,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缺水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在全国灌溉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节水和调整用水结构,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000万亩-3000万亩,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水利保障。
2、饮用水安全。到2010年,解决农村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应不低于95%。
3、防洪减灾。“十一五”期间,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划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防御100年一遇以上洪水,大城市防御50-100年一遇洪水,中等城市防御20-50年一遇洪水;重点海堤能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级风;重点低洼地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3-5年一遇。
4、节约用水。“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自然降水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比现状降低约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得到加强,再生水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以上;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全面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
5、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十一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0万平方公里;部分生态脆弱或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得到初步治理;湿地面积得到合理恢复;地下水超采趋势减缓。
主要江河湖库二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55%左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6、2020年展望。到2020年,城乡抗御干旱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供水条件显著改善,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建立起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供水保障体系。全国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节水水平普遍提高,灌溉面积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基本适应。基本形成与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主要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遇超标准洪水时,能够保证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基本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减灾防灾体系。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稳步提高,新建项目节水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继续加快,生态修复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高。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的趋势。水环境状况基本与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
┌──────────────────────────────────────┐
│ 专栏2 “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
├───────────────────┬─────┬───────┬────┤
│ 指 标 │ 2005年 │ 2010年 │ 备注 │
├───────────────────┼─────┼───────┼────┤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亿人) │ │ [1.6] │ 约束性│
├───────────────────┼─────┼───────┼────┤
│新增年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 [370] │ [300] │ 预期性│
├───────────────────┼─────┼───────┼────┤
│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 │ 90 │ 95 │ 预期性│
├───────────────────┼─────┼───────┼────┤
│净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2323]│ [2000~3000]│ 预期性│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5 │ 0.5 │ 预期性│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 173 │ 120 │ 约束性│
├───────────────────┼─────┼───────┼────┤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万平方公里) │ [24) │ [25] │ 预期性│
├───────────────────┼─────┼───────┼────┤
│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 │ 40 │ 55 │ 预期性│
├───────────────────┼─────┼───────┼────┤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万千瓦) │ [1600]│ [1500] │ 预期性│
├───────────────────┼─────┼───────┼────┤
│主要江河湖库二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48 │ 55 │ 预期性│
├───────────────────┼─────┼───────┼────┤
│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85 │ 90 │ 预期性│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52 │ 70 │ 预期性│
├───────────────────┴─────┴───────┴────┤
│ 注:指标带( )为“十五”或“十一五”期间年均数,带[ ]为五年累计数。 │
└──────────────────────────────────────┘
(二) 主要任务
1、水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水源建设。加快前期工作,按计划完成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任务,解决好水污染防治和水源地保护问题,加快受水区配套工程建设;加强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建设辽宁大伙房输水、宁夏扶贫扬黄、山西引黄入晋等跨流域和区域调水工程。继续实施《“十五”期间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十一五”大型水库和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重视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移民安置、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协调好各方面意见,适时开工建设一批综合利用大中型水库工程。在地下水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华北等超采区和沿海海水入侵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逐步改善地下水超采区的环境状况;加强三江平原等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善局部地下水超采状况。在干旱缺水地区和山区,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工程,在沿海缺水城市和岛屿,积极进行海水资源的利用。
保障饮水安全。对农村,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东部较发达地区要率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尽早实现城乡统筹供水。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